摘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大党独有的难题之一。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以斗争精神增进党的团结统一,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与团结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结论。党的团结统一是发扬斗争精神的目标导向和价值旨趣,发扬斗争精神是增进党团结统一的动力保障和实践进路。新时代,要以坚持敢于斗争的理论武装推进实现党团结统一的行动自觉,以发扬斗争精神的政治
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题眼”。在核心要义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蕴含了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统一,本质上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在逻辑理路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遵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根”“魂”为本、多元并包的理论逻辑,锚定方向、担负使命的实践逻辑;在时代价值上,中华民族现代文
摘要:当代人工智能以机器对人类智能的模拟甚至超越为目标,它首先促进了生产智能化,并用智能生产力拓宽了人的劳动本质的实现路径。然而,智能机器人的大量涌现又使人机之间的传统界限日渐模糊,其结果便是不但剧烈冲击着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认知,带来了人的自我认同危机,而且展现了机器控制人类的趋势,使整个人类的命运前景处于巨大风险之中。站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立场,“新卢德分子”轻率地拒斥所有智能技术的做
摘要:在国家不断加强基层治理制度供给的情境下,通过何种方式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既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实践界探讨的热点。基于“情境-过程-结果”分析框架对桂东P区的个案分析发现:该区依托“智护P区”数字平台实现了党建引领与数字赋能在基层网格化治理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也推动制度供给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党建引领下,推动基层网格化治理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地方政策配套、再到基层触底实践的衔接,在数字赋能下
摘要:在从礼俗性的民间社会到法理性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建构与生活实践,探索着中国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可行方案。“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化运作”,将维系生活秩序的民间社会规约改造为“国家嵌入逻辑”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秩序;同时通过“国家制度的民俗化实践”,创造性地保留着民间治理传统对现代治理过程的参与。“枫桥之制”与“枫桥之治”的循环校正、叠加渐进是“枫桥经验”的运作
摘要:乡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本质上是协调乡村公共服务多元行动者通过“转译”机制采取合作行动,构建行动者网络的过程。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角度来看,乡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的本质是以党政主体为核心,吸纳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制度性资源、情境性资源等异质性行动者,遵循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的实践逻辑,实现行动者价值共识的达成、联结机制的建构以及参与秩序的规范。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提炼出结构赋能型、主
摘要:授权改革试点作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种授权类型,理应遵循授权明确性原则。目前,存在照搬一般明确性原则的误区,忽视了授权改革试点作为一项独特授权的特殊性。授权改革试点所遵循的明确性原则,须在授权目的、授权内容、授权范围三要素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独特性进一步展开。授权改革试点包括授权暂时调整法律适用和授权试点工作两种类型,二者应对授权目的、对象、期限、地域和请示报告义务进行细化规定。授权范
摘要:直播正在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然而让直播嵌入乡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体系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如何让直播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时代命题。通过进入华中J县H村,研究发现乡村干部和村级组织在直播助农中重要的在地作用:通过将政府、村民、资本与技术连接,从纵向引导乡村内部行动主体从自发到自为再到共生,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从横向推动直播助农的组织化与制度化,形成利益共同体,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
摘要:长江经济带协同立法打破了单一地方立法的空间范围,旨在实现法治在流域空间的拓展。在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要求下,长江经济带协同立法应以不突破现有立法体制为前提,以整体利益原则、利益协调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为遵循,推动长江经济带形成协同治理,优化全区域整体利益关系的功能价值。为完善长江经济带协同立法体制机制,应明确地方政府的协同立法主体资格,设立立法协调机构和信息共享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公
摘要:绝对贫困消除以后,精准识别易返贫致贫人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基础。结合绝对贫困人口和弱相对贫困人口的动态转换过程识别易返贫致贫人口,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构建“增长-分配-识别-帮扶”四成分分解框架,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中国易返贫致贫人口的时空变化及变动原因。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全国弱相对贫困线逐年攀升,易返贫致贫人口占比由2011年的14.89%上升到
摘要:基于历史考察,突破性技术的应用会形成一定的生产和产业组织形式,落实到特定城市空间,与生产力发展成果一起作用于城市系统,共同推动城市的演进。新质生产力作用下,数据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改变着城市收入分配结构,影响城市集聚离散机制。新质生产力推动着城市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相互融合,并从整体协同性、智能性、韧性方面赋能城市系统。为有效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营造激发要
摘要:从流域视角观察中国城市发展史,其间一条鲜明的主脉是: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直到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大体上是“黄河流域强过长江流域”;自隋唐以后以至于今日,则变为“长江流域超过黄河流域”。就长江流域内部而言,从良渚文化衰落直到隋唐以前,长江流域城市长期是“上游不如中下游”;自唐宋开始直到今天,长江流域城市再变为“下游超越中上游”。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第一次城市革命,在宋代长江流域出现了中国第二次城
摘要:国家形象研究的“文化转向”揭示出文化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长江文化内涵丰富、文脉悠长,为国家形象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与叙事资源。长江文化所蕴含的身份意识、文化观念与行为方式,与国家形象的主体性、价值性与实践性要素紧密契合。面向“四个大国形象”的叙事框架,要运用好长江文化的历史叙事、发展叙事、外交叙事、道路叙事资源,推动国家形象具象化为丰富的长江文化表达,形成历史性与时代性相通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