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前,1957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有两位年轻的中国人第一次站到了诺贝尔奖领奖台上,他们就是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和杨振宁博士。 当时,李政道年仅31岁,他和35岁的杨振宁成为全世界华人心目中的骄傲。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以及该理论在实验中被吴健雄博士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1957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诺贝尔奖隆重而荣耀的颁奖仪式后,每位获奖者都要致答辞。李政
一、文言文阅读题主要特点 1.材料叙论结合,注重思辨性和批判性阅读。2024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选用单文本、双文本甚至多文本作为材料,形式丰富,随文设题。材料呈现出“史事+论断”的逻辑关系。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题,材料一是司马迁对李陵生平的叙述,材料二是王夫之对李陵的评论,两则材料叙论结合。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题,材料一是魏文侯礼敬名士的史事,材料二是汉太子礼敬名士的史事,材料三是王充对两
试题简评 为了更好地分析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题,我们把近三年高考新课标(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题放在一起比较,可以发现以下变化。 ①材料由单文本变为多文本。2022年的材料为单篇文言文,2023年、2024年的材料由两篇文言文组合而成,需要考生进行比较阅读。②材料长度逐年递增。2022年的材料约600字,2023年的两则材料约700字,2024年的两则材料约850字。③2024年
试题简评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题,由2023年的两则材料变为三则材料。材料一节选自《史记·魏世家》,讲述了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讲述了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节选自《论衡·非韩》,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材料一、材料二中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材料一、材料二以记叙为主,材料三以议论为主,引导考生崇德重礼、尊贤敬长。试题注重教考衔接。第11题考查的文
试题简评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题材料节选自《廿二史札记》。作者赵翼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廿二史札记》是他的读史笔记。赵翼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际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了评价。 在材料中,作者对汉末三国之主各自的用人方式进行了分析,有纵向的考察,也有横向的比较。赵翼总结为:“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
试题简评 2024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阅读题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命题材料均为宋诗;题型、分值总体稳定,客观题、主观题各一道,共9分。②题目考查理解诗歌内涵、体察诗歌意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③随诗设题。如全国甲卷第14题,围绕诗中缺字设置选项,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④注重教考衔接,要求考生结合课内外知识,知人论世,理解诗歌。如新课标Ⅰ卷第15题,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展厅内,一幅幅中国画作品错落有致地悬挂于墙面。它们不仅仅是纸张与颜料的组合,更是艺术家心灵与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且多样,彰显中国画创作的多元与深度。 中国画的材料与语言实现了新的拓展。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绘画精髓的同时,积极吸收并融合现代视觉元素,通过对色彩、材料和观念的创新应用,拓展中国画的表现边界,推动传统绘画语言向现代化转
岳母从乡下来到了我省城的家中。妻子说,接她来享几天福。 说起来,我跟岳母挺有缘的。 当年我二十出头儿,在故乡当老师。暑假开学前得到调令,要从坪洲小学调到周家小学。虽然坪洲到周家村仅四里地,但赣江以西的乡村岔道多,村庄大多相似。我骑着单车,带着箱子、铺盖,在一个岔路口踟蹰。就在这时,碰到一个大婶儿挑着豆腐担子经过,我赶紧上前问路。经她指点,我顺利地到了周家村,在被稻田环绕的小学校卸下了行李。
材料一: 中国诗画历来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讲求委婉地暗示出意思。审美性的绘画由于发展得没有诗歌那么早,要到唐宋时期才开始广泛使用比兴。比兴往往用花鸟,给花鸟赋予人格意味。在众多的花卉中,梅花尤其受唐代以后的文人和画家喜爱。诗词可以写尽梅花的视觉与嗅觉上的美,绘画则能够以精妙的描绘,让理想中的梅花在绢素上恒久开放。 在宋代,以梅花为题材的画作为数不少,梅花或与禽鸟相配,或在山水画中做点缀。其中,南
[用典]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在中外科学史上,“误打误撞”并不鲜见。比如,发现X射线的伦琴说,他是“偶然发现射线穿过黑纸的”;再比如,青霉素同样是由于研究者的“失误”而被“偶然”发现的。科学研究的路上,“偶然”和“必然”间有时仿佛量子纠缠般让人捉摸不透。 这样的例子再次给了我们科研创新应不拘一格的独特启示。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为什么这么难?因为当我们在尝试用已知世界来理解未知世界的时候,已经不自觉地身处旧的知识框架及其塑造的
中国游泳队创造历史 在巴黎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创造历史。在男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中国游泳队4名小伙子拼出血性,中国运动员历史上首次夺得该项目的奥运会冠军,打破了美国游泳队对这一项目长达40年的统治。在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的媒体恶意抹黑、攻击中国游泳队的险恶环境下,中国游泳队顶住了压力,并克服了前期成绩不理想的困境,最终以亮眼的成绩证明了自己。 (摘编自2024年8月5号微信公众
时事热点 在巴黎奥运会上,26岁的游泳运动员张雨霏夺得1银5铜。加上东京奥运会的2金2银,她成为中国奥运史上获得奖牌最多的运动员。张雨霏游泳天赋过人,从6岁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但她并不喜欢游泳。别人夸她水性好,但她总感到被水束缚,不自由。母亲张敏鼓励她,要把一件事坚持到底。 张雨霏很快崭露头角,15岁进入国家队,17岁创造世界青年纪录,被视为中国女子蝶泳的接班人。但在里约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决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选评 问题会更多,进步会更快 早上,我在模拟日出的智能自然唤醒灯的照耀下,睁开双眼。“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