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试验用静脉输液类药品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调配管理标准,为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上海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PIVAS学组发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共同牵头,组织多个医疗机构的PIVAS专家成立编写组,就临床试验用静脉输液类药品在PIVAS调配管理中的基本要求、调配过程等重点内容进行研讨,由牵头单位专家对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反馈、修订,最终召开定稿会形成《PIVAS临床试验用静脉输液类药品调配管理专家共识》。结果与结论 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PIVAS临床试验用静脉输液类药品的信息化管理、操作流程、经费管理以及文档管理等要点。本共识建立了规范的PIVAS临床试验用静脉输液类药品调配管理模式,通过规范临床试验药品管理操作流程,准确记录、保存药品相关信息,使PIVAS接收临床试验药品的管理能达到规范化、精细化的结果。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对药品风险管理工作的认知和现状,为促进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经验和建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全国28 个省(区、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以全国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医疗相关药学从业人员群体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调查人群信息,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实施现状,药品风险管理相关概念的认知、含义与流程,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及模式;最后,收集完善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汇总。结果 本次调研共回收问卷446 份,其中有效问卷420 份,无效问卷26 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4.17%。51.19% 的参研人员对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认知来源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87.38% 的参研人员支持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管理范围包括药品使用的全流程。63.33% 的参研人员表示自己所在医疗机构设立了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相关岗位,其中三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占比最高(72.17%)。66.43% 的参研人员反馈在药品使用全部环节均进行药品风险管理。参研人员针对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发展的建议重点集中在完善制度指导性文件、明确概念内涵、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结论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总体认知水平较高,其工作正在多环节、多形式地实施开展,但仍需加强相关制度文件、管理规范和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风险管理的社会共治和协作,提高药品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法在某三甲综合医院(以下简称“S 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运营成本-效益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效果,为医院PIVAS的运营管理提供借鉴。方法 对S医院PIVAS运营成本-效益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5个步骤(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即DMAIC),对其运营成本-效益管理要素(人力资源成本、医疗卫生材料成本、全合-肠外营养配制收益)实施精益管理,制定人员培训与绩效考核、耗材精细化管理制度、全合-肠外营养液医嘱套餐等在内的多项干预措施,最后以PIVAS总收益、总成本、净收益评价总体改善效果;以员工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满意度、离职率、积休天数评价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效果;以医疗卫生材料成本金额评价耗材成本管理效果;以全合-肠外营养液配制收益金额、配制数量、单瓶肠外营养液使用占比评价全合-肠外营养液配制收益改进效果。结果 与S 医院PIVAS运营成本-效益实施DMAIC前比较,实施DMAIC后,PIVAS总收益由(471 366.50±9 201.5)元/月上调至(479 679.50±14 320.14)元/月(P>0.05),总成本由(305 878.88±3 201.75)元/月显著降低至(294 610.59±5 007.33)元/月(P<0.05),PIVAS净收益较实施DMAIC前增加11.83%;员工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满意度显著提高,员工积休天数显著降低,第三方员工离职率由15.0%降低至7.5%;医疗卫生材料成本由(67 826.42±2 812.76)元/月显著降低至(56 384.33±4 607.67)元/月(P<0.05);全合-肠外营养液配制数量由(1 263.75±135.83)组/月显著增加至(2 061.25±89.04)组/月(P<0.05),单瓶肠外营养液使用人数占肠外营养液总使用人数的比例由93.25% 降低至58.75%,全合-肠外营养液配制收益较实施DMAIC前上涨63.18%。结论 基于DMAIC实施PIVAS运营成本-效益管理,有助于加强PIVAS的成本管控,促进PIVAS的健康发展。
摘要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万州区紧密型医共体(后文简称“医共体”)内药品使用情况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为医共体的下一步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自行设计调研表并发放至重庆市万州区5 家医共体的21 家组成单位(5 家牵头单位和16 家成员单位),从国家基本药物配备及使用情况、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情况、药学服务开展情况、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4 个方面开展调研。结果 重庆市万州区医共体内有4 家牵头单位、14 家成员单位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数占比达标,总达标率为85.71%;有4 家牵头单位、13 家成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配备使用金额占比达标,总达标率为80.95%。5 家牵头单位和16 家成员单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比分别为1.71%、0,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比分别为8.56%、1.63%。21 家医共体组成单位共开设5 个药学门诊或医药联合门诊,建立5个临床药学信息化服务平台;5 家牵头单位均能常规开展临床药学项目,16 家成员单位中仅4 家开展了处方/医嘱审核与点评。16家成员单位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数占比(4.81%、5.21%)均明显高于5 家牵头单位(2.80%、4.00%)。结论重庆市万州区21 家医共体组成单位的国家基本药物配备及使用达标情况均较好,但成员单位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配备数量、学历和职称水平均普遍偏低,药学服务项目及服务质量均有待提升。
摘要 目的 探讨清血消脂降糖方对2 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改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30mg/kg 链脲佐菌素联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T2DM大鼠模型。实验设置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清血消脂降糖方低、高剂量组(6.525、13.05 g/kg,以生药量计)和二甲双胍组(阳性对照,0.18 g/kg),每组8 只。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 次,持续6 周。测定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BG)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大鼠血清中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检测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肝功能、氧化应激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肝组织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叉头框蛋白O1(FOXO1)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清血消脂降糖方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体重、IS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0.05),FBG、糖负荷120 min时的血糖值、葡萄糖曲线下面积、FINS、HOMA-I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丙二醛、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肝组织中PERK、FOXO1 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清血消脂降糖方可调节糖脂代谢、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缓解T2DM大鼠IR,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ERK/FOXO1 信号通路有关。
摘要 目的 探讨冰片对岩黄连总碱在抑郁症模型大鼠中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30 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灌胃氟西汀10 mg/kg)、单药组(灌胃岩黄连总碱210 mg/kg)、联合给药组(灌胃岩黄连总碱210 mg/kg+冰片50 mg/kg),每组6 只。采用脂多糖(LPS)诱导造模,除空白对照组(未造模未给药)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1 次LPS以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造模1 周后开始给药,各给药组按相应剂量灌胃药液,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不给予药物治疗)灌胃等体积溶解药物的溶剂,给药期间继续造模。连续给药2 周后,通过行为学实验测试岩黄连总碱及岩黄连总碱与冰片联用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学的影响,测定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 水平,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于第15 天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眼眶采血,取上层血浆,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单药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血浆中脱氢卡维丁、延胡索乙素、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小檗碱、小檗红碱和表小檗碱的分析方法,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通过DAS 3.2.2 软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阴性对照组大鼠体重、糖水偏好率降低,旷场运动总路程减少,游泳不动时间延长,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升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单药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升高、旷场总路程延长、游泳不动时间缩短,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降低(P<0.05);单药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以上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药动学结果显示,与单药组比较,联合给药组大鼠体内黄连碱AUC0-t,药根碱AUC0-t、AUC0-∞、tmax、cmax,小檗红碱AUC0-t、AUC0-∞、t1/2、cmax,表小檗碱AUC0-t,脱氢卡维汀cmax,巴马汀cmax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岩黄连总碱单用及与冰片联用均能改善抑郁症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减轻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保护海马神经元。与岩黄连总碱单用相比,与冰片联用虽未表现出明显的药效学差异,但能提高模型大鼠体内黄连碱、药根碱等的吸收。
摘要 目的 研究庞氏安胎止血汤通过调控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改善热证自然流产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庞氏安胎止血汤中13 种主要活性成分与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质(ASC)、胱天蛋白酶1 前体(pro-caspase-1)的结合活性。将60 只孕1 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屈孕酮组(0.002 g/kg)和庞氏安胎止血汤低、中、高剂量组(11.025、22.05、44.10 g/kg),每组10 只。各组大鼠灌胃蒸馏水/相应药液,每天1 次,连续12 d。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温阳中药和米非司酮诱导热证自然流产模型。末次给药24 h后,检测大鼠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IL-10、γ干扰素(IFN-γ)水平;计算流产率及子宫系数;观察大鼠妊娠子宫病理形态;检测妊娠子宫中NLRP3、ASC、caspase-1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庞氏安胎止血汤13 种主要活性成分与NLRP3、ASC、pro-caspase-1 蛋白的结合能均小于-5 kJ/mol。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系数和血清中IL-4、IL-6、IL-10 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流产率和血清中T3、T4、IL-2、IFN-γ水平以及妊娠子宫中NLRP3、ASC、caspase-1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妊娠子宫内膜存在流产病变;与模型组比较,庞氏安胎止血汤各剂量组大鼠上述大部分定量指标均显著逆转(P<0.05),妊娠子宫内膜流产病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庞氏安胎止血汤可能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形成,下调IFN-γ、IL-2等促炎因子,上调IL-4、IL-6、IL-10 等抑炎因子,从而影响母胎之间的免疫平衡,进而发挥改善热证自然流产的作用。
摘要目的优化孟河医派大黄煨制工艺,并比较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方法以外观性状评分以及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番泻苷A+番泻苷B、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AHP)-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综合评分;再以文火温度、煨制时间、纸张层数、纸裹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实验优选大黄煨制工艺,并进行验证。比较按最优工艺制备的煨大黄和生大黄中5种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5种蒽醌苷类成分(芦荟大黄素苷、大黄酸苷、大黄素苷、大黄酚苷和大黄素甲醚苷)、2种番泻苷类成分(番泻苷A、番泻苷B)以及没食子酸和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变化。结果大黄的最优煨制工艺为:每80g大黄用1层湿纸包裹0.5h,大火煨制20min后转文火140℃煨制,总煨制时间2.5h;3次验证实验的综合评分均值为94.10(RSD<1.0%)。大黄煨制后,5种蒽醌苷类成分和2种番泻苷类成分的含量均大幅降低,而5种游离蒽醌类成分和没食子酸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且有新成分5-羟甲基糠醛生成。结论本研究成功优化了大黄的煨制工艺;大黄煨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成分变化可阐释煨制对生大黄缓性增效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益母草碱对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Axl)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其减轻冠心病大鼠心肌损伤的机制。方法构建冠心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抽样方法分为模型组,益母草碱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25、100mg/kg益母草碱+腹腔注射75mg/kg生理盐水),益母草碱高剂量+GAS6/Axl信号通路抑制剂组(灌胃100mg/kg益母草碱+腹腔注射75mg/kg的R428),每组12只;另取12只正常大鼠作对照组。各给药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并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48d。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心功能和血清中炎症因子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观察其心肌组织病理形态;检测其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率和心肌组织中凋亡及GAS6/Axl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心肌细胞与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肥大、细胞核固缩等病变,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二尖瓣环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运动速度之比及GAS6蛋白相对表达量和B细胞淋巴瘤2/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磷酸化Axl/Axl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水平以及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率和剪切型胱天蛋白酶3/胱天蛋白酶3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益母草碱各剂量组大鼠上述病理情况及各检测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益母草碱高剂量组效果较益母草碱低剂量组明显(P<0.05);R428处理可逆转高剂量益母草碱对冠心病大鼠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益母草碱可减轻冠心病大鼠心肌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GAS6/Axl信号通路相关。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葛根配伍对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IR)大鼠肝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分为对照组(12只)与造模组(48只),造模组大鼠以高脂饲料连续喂养4周后按25mg/kg的剂量一次性尾静脉注射1%链脲佐菌素溶液以复制T2DMIR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葛根配伍组[QG组,4.05g/(kg·d)灌胃]、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组(Fer-1组,5mg/kg隔日1次腹腔注射)、黄芪-葛根配伍+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组[QG+erastin组,4.05g/(kg·d)灌胃+erastin10mg/(kg·d)腹腔注射]。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的自然对数(IAI);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血清Fe2+及Fe水平,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和活性氧(ROS)水平;观察其肝脏组织病理形态,检测肝脏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蛋白重链1(FTH1)、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3(ACSL3)、ACSL4、线粒体铁蛋白(FTMT)、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蛋白(xCT)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内肝细胞排列紊乱、肿胀,细胞核染色加深,可见较多炎症细胞浸润,大量肝细胞空泡及脂肪变性;FBG(给药后)、TC、TG、LDL-C、AST、ALT、FINS、MDA、ROS、Fe2+、Fe水平及HOMA-IR,NADP+/NADPH和ACSL4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或上调(P<0.01);HDL-C、GSH、SOD水平,IAI及GPX4、FTH1、ACSL3、FTMT、xCT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或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QG组和Fer-1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及上述指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大部分指标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QG组比较,QG+e
摘要目的探讨柿叶(PL)提取物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IEC-6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以IEC-6细胞为对象,考察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对H2O2诱导IEC-6细胞活力的影响;将IEC-6细胞分为对照组、H2O2组、H2O2+PL25μg/mL组、H2O2+PL50μg/mL组,检测其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MMP)以及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醌氧化还原酶1(NQO-1)、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xC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蛋白重链(FTH)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可显著升高H2O2诱导细胞的存活率(P<0.01)。与对照组比较,H2O2组细胞MDA含量和ROS水平,Nrf2、NQO-1mRNA及Nrf2、HO-1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或上调;SOD活性和MMP,xCT、GPX4、FTHmRNA及GPX4、FTH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或下调(P<0.01或P<0.05)。与H2O2组比较,H2O2+PL25、50μg/mL组细胞的氧化应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回调,MMP均显著升高,Nrf2、HO-1、NQO-1,xCT、GPX4、FTH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调,部分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PL提取物能减轻H2O2所导致的细胞线粒体膜损伤、ROS异常堆积,上述作用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从而抑制铁死亡有关。
摘要目的建立平火茶标准汤剂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测定的方法,并探究饮片-标准汤剂化学成分的量值传递关系。方法制备15批平火茶标准汤剂,测定其出膏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该制剂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共有峰确定,同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同法测定该制剂中指标性成分含量并计算含量的转移率。色谱柱为Venusil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8nm(0~37min、85~102min)、330nm(37~85min),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10μL。结果15批平火茶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不小于0.968;共标定出24个共有峰,指认出了其中9个,分别为新绿原酸(峰3)、绿原酸(峰6)、栀子苷(峰9)、甘草苷(峰10)、木犀草苷(峰11)、异绿原酸A(峰14)、木犀草素(峰21)、山柰酚(峰23)、甘草酸(峰24)。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一致,均可将15批样品分为3类。15批平火茶标准汤剂的指标性成分栀子苷、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甘草苷、甘草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0580~0.411600、0.001617~0.080850、0.006076~0.607600、0.005125~0.071740、0.017288~0.432200mg/mL;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试验的RSD均不高于4%(n均为6);含量范围分别为3.2279~10.0022、0.2974~0.5546、3.3501~6.1596、0.7206~1.0733、2.0031~3.0301mg/g,饮片-标准汤剂含量的转移率范围分别为19.7628%~35.8405%、12.1233%~21.2540%、46.0972%~82.8694%、58.7088%~91.6296%、39.1143%~63.7106%。15批平火茶标准汤剂出膏率的转移率范围为61.15%~84.68%。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简单且准确度高,可为平火茶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研究、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及后续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比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用方案)和GnRHa单药(单用方案)治疗中枢性性早熟(CPP)的长期经济性。方法从全社会角度出发,基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以终身高为效果指标,以2022年我国农村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49283元)作为社会意愿支付(WTP)阈值,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比较上述两种药物方案治疗CPP女孩的长期经济性。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验证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并通过情境分析比较不同长效制剂组合方案的经济性。结果基础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方案相比,采用联用方案每增加CPP女孩1cm终身高需多花费25193.49元;联用方案对于农村地区居民不具有经济性,但对于城镇地区居民具有经济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对基础分析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因素主要为rhGH价格、联用方案组患儿终身高、联用方案组rhGH治疗时间、单用方案组患儿终身高。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WTP阈值大于26010元/cm时,联用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均高于单用方案。情境分析结果显示,当使用GnRHa长效制剂时,每3个月肌内注射1次的联用方案对于农村地区居民不具有经济性,但对于城镇地区居民具有经济性;当使用rhGH长效制剂时,每周皮下注射1次的联用方案对于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居民均不具有经济性。结论推荐家庭经济负担能力相对较强的CPP患儿在GnRHa治疗的基础上额外联用rhGH来改善终身高;应考虑治疗的获益、风险和可负担性,避免盲目追求身高增长而滥用rhGH。
摘要目的对非奈利酮联合标准方案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经济性进行评价。方法基于我国医疗服务提供者角度,在一项非奈利酮治疗DN的Ⅲ期临床试验基础上,建立非奈利酮联合标准治疗方案和标准治疗方案治疗DN的Markov模型,模拟周期为4个月,模拟时限为15年,年贴现率为5%,模拟非奈利酮联合标准治疗方案和标准治疗方案治疗DN患者终身的效果与成本;同时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结果标准治疗方案的累计成本为579329.54元,累计效用为8.0524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非奈利酮联合标准治疗方案的累计成本为332520.61元,累计效用为8.1874QALYs。非奈利酮联合标准治疗方案的成本更低且效果更好。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透析、DN3及DN4状态的效用值对增量成本-效果比的影响较大,但未影响模型的稳健性。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非奈利酮联合标准治疗方案更具经济性的概率为100%。结论对于DN患者,使用非奈利酮联合标准治疗方案更具有经济性,为绝对优势方案。
摘要目的考察伊伐布雷定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期间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9月在我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MHD期间合并CHF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MHD,每次4h,每周3次,并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钠抗凝,同时均予以CHF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口服盐酸伊伐布雷定片5mg,每天2次(2周后若静息心率高于60次/min,则药物剂量增加至7.5mg,每天2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心功能、心力衰竭相关标志物水平、炎症因子水平,透析相关低血压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2.45%)显著高于对照组(76.47%),透析相关低血压发生率(20.75%)显著低于对照组(41.18%)(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和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癌抗原12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或小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伐布雷定可显著改善MHD期间合并CHF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塑,下调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癌抗原125水平,降低机体炎症水平以及透析相关低血压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摘要目的探讨特瑞普利单抗所致多种免疫相关性不良事件(irAE)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监护措施,为同类病例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癌术后接受特瑞普利单抗免疫治疗后出现多种irAE的病例,详细描述了该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过程及转归情况,并采用诺氏评估量表对irAE与特瑞普利单抗的关联性进行评估。结果该例患者在接受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后出现免疫相关性心肌炎、肝损伤和肌无力等irAE,经诺氏评估量表评估认为上述不良反应与特瑞普利单抗存在关联。经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及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各项生理指标均呈现好转趋势,各系统/器官损伤程度也得到显著改善。结论特瑞普利单抗可能导致包括免疫相关性心肌炎、肝损伤和肌无力在内的多种irAE。早期识别irAE、及时诊断以及合理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考察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ICS)的分剂量对其主药亚胺培南(IPN)含量一致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药液的稳定性,为儿童安全、有效使用ICS提供参考。方法3名操作员按照临床儿童常用的2种分剂量方式(以10mL或2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制成ICS初溶药液,自初溶药液中吸取所需药量)制备ICS供试液,平行处理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IPN的含量,根据IPN含量变异系数(CV)<15%判断每组供试液的含量一致性。按照说明书配制ICS供试液X1,再将X1以0.9%氯化钠注射液按1∶1和1∶2体积比稀释后制得供试液X2和X3,分别置于室温[(23.0±0.5)℃]、30℃恒温水浴锅以及2~8℃冰箱内保存,以规定放置温度和时间下测得的IPN质量浓度与初始(0h)质量浓度之比判断药液稳定性(比值≥90%则认为药液稳定)。结果每位操作员以2种分剂量方式制得的每组药液中,IPN含量的CV均小于15%,表明IPN的含量偏差较小。3个质量浓度水平的药液在室温6h或冷藏18h条件下均较稳定;在30℃放置6h时,供试液X1和X2也可保持稳定,但供试液X3中IPN的质量浓度较0h时的质量浓度下降约20%。结论ICS在儿童常用的2种分剂量方式下,其主药IPN的含量一致性较好。ICS药液的稳定性受浓度、温度和时间的影响,更低的浓度在更高的温度下会导致IPN的稳定性降低。临床应注意控制医嘱溶媒量以及配制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温度与时间。
摘要目的分析重庆地区三级妇幼专科医院门诊药房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改进妇幼专科医院药事管理能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供参考。方法运用KANO模型设计问卷、分析数据,通过需求属性分类、Better值、Worse值和二维矩阵分析,筛选确定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验证归类的需求因素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调查问卷整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55(>0.7);Bartlett球形检验χ2=5538.56,P<0.01,调查问卷结果信度和效度较好。经过KANO模型因素选择线筛选出排名前4位的影响门诊药房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依次为取药时间(r=0.45)、药师服务态度(r=0.45)、合理用药咨询(r=0.41)、自助叫号系统(r=0.40),并通过了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结论取药时间、自助叫号系统、药师服务态度、合理用药咨询4个因素对重庆地区三级妇幼专科医院门诊药房患者满意度影响较大。
摘要目的探讨药品消耗指数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超支的相关性,为医院优化费用结构、加强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某三级甲等医院2023年9-11月DRG入组病例为研究资料,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药品消耗指数与DRG超支的相关性以及阈值效应。同时基于药品消耗指数开展合理用药点评,进行精准控费及管理,并分析管控前(2023年1-6月)与管控后(2024年1-6月)全院主要药事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长、药品消耗指数高、转科、合并糖尿病是DRG超支的危险因素(P<0.05)。RCS模型结果表明,药品消耗指数与DRG超支呈非线性关系,当药品消耗指数≥0.64时,药品消耗指数与DRG超支风险呈正相关(P<0.05)。与管控前同期比较,管控后的次均医疗费用、次均药品费用、药品消耗指数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药品消耗指数是DRG超支的危险因素,其与DRG超支存在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各医院可结合实际药品使用情况、疾病谱特征以及成本控制目标,综合考虑医疗质量、患者需求和医保支付能力等因素,设定合理的阈值并实施动态监测与干预,以实现药品使用的精准管控。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治疗与恶性肿瘤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the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结局指标中包含恶性肿瘤事件的司美格鲁肽治疗T2DM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24年6月。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人群恶性肿瘤风险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4项RCT(26个试验),共241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相比,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在胰腺癌[RR=0.39,95%CI(0.10,1.50),P=0.17]、甲状腺癌[RR=1.29,95%CI(0.38,4.36),P=0.68]、前列腺癌[RR=1.05,95%CI(0.36,3.12),P=0.92]、皮肤癌[RR=1.27,95%CI(0.80,2.02),P=0.31]、胃癌[RR=1.00,95%CI(0.47,2.14),P=1.00]、结直肠癌[RR=0.96,95%CI(0.40,2.26),P=0.92]、肺癌[RR=1.62,95%CI(0.74,3.55),P=0.23]、乳腺癌[RR=1.25,95%CI(0.45,3.51),P=0.67]以及总体恶性肿瘤[RR=0.96,95%CI(0.76,1.21),P=0.73]发生风险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降糖药物对照相比,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在胰腺癌[RR=0.62,95%CI(0.18,2.09),P=0.44]、甲状腺癌[RR=1.09,95%CI(0.25,4.78),P=0.90]、前列腺癌[RR=2.09,95%CI(0.46,9.47),P=0.34]、皮肤癌[RR=1.76,95%CI(0.65,4.72),P=0.26]、胃癌[RR=0.68,95%CI(0.19,2.35),P=0.54]、结直肠癌[RR=0.60,95%CI(0.20,1.78),P=0.36]、肺癌[RR=1.00,95%CI(0.24,4.11),P=1.00]、乳腺癌[RR=0.82,95%CI(0.25,2.66),P=0.74]以及总体恶性肿瘤[RR=1.36,95%CI(0.96,1.94),P=0.09]发生风险
摘要他克莫司是儿童实体器官移植后预防免疫排斥反应的关键治疗药物,由于其治疗窗窄、个体间变异大,往往需要个体化用药物。近年来,随着治疗药物监测技术的推广,基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个体化治疗模型发展迅猛。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儿童他克莫司个体化给药模型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群体药动学、生理药动学、机器学习和多元线性回归的剂量模拟方法,分析并概括了各模型的特点以及在儿童个体化给药中的应用情况,并介绍了他克莫司个体化给药辅助决策系统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