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极端高温热浪对全球人类栖息地构成持续且日益严重的威胁。目前,整个北半球高温热浪的主要空间模态及其相关的海洋和大气背景仍不清楚。本文采用百年半球尺度站点观测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夏季高温变率的主模态及与其相联系的海气背景。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高温(日最高气温≥35 ℃)频次的自然变率有3种主模态,解释方差占比52.6%。第一主模态表现为北半球高温频次异常的一致型变化模态。该模态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
摘要 利用1979—2012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澳大利亚气象局MJO指数数据、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NOAA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印太海盆增暖对冬季MJO的影响及其与中国冬季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印太海盆增暖背景下,热量和水汽输送的增强导致MJO各位相强度均有增强,其中第6位相强度增强最明显。水汽垂直分布结构的改变不仅有利于MJO第4位相继续东传,而且有利于MJO在第
摘要 全球持续增暖背景下南北半球大气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利用2015—2100年CMIP6资料,分析了4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大气质量季节循环特征,并比较不同情景下地表气压和极涡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全球及半球面积平均大气质量的气候平均值季节变化位相相同,且与历史模拟试验的分布一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逐步增加,全球大气质量年变程逐渐增大,然而南北半球大气质量和南北涛动年变程并非逐步
摘要 基于1961—2020年Hadley海温资料、CN05.1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当夏季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正(负)异常、副热带海温负(正)异常,即北大西洋偶极型(North Atl
摘要 湖南是中国南方典型多雨省份,境内洞庭湖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极端降水事件不断增多,由于其显著的日变化特征,预报难度大。本文利用2012—2021年湖南1 59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开展了湖南省雨季(4—9月)小时极端降水与12 h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小时极端降水对12 h暴雨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湖南雨季第99.9百分位小时极端降水高频区主要分布在雪峰山脉和南岭山
摘要 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是指示地区大气干燥程度的重要指标,探究我国各地区VPD时空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研究和实际农牧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772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和日相对湿度等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中国1961—2015年饱和水汽压差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特征进行分析,并讨论了VPD与
摘要 近地面气温直减率受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在中国区域使用单一的气温直减率不能准确表征其时空特征。本文基于中国2 427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年3月1日—2022年2月28日的逐小时气温观测数据,利用三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区域、季节、昼夜拟合出近地面(2 m)气温直减率,并将其应用于NCEP气温预报产品的高度订正中以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1)从全国
摘要 湖泊在调节局地气候和空气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湖泊对城市局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的影响是目前城市空气质量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夏季南京城区濒湖站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并与相对远离湖泊的非濒湖站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以近地面排放为主的NO2,日间濒湖站平均质量浓度比非濒湖站高(1.64±0.29)μg·m-3,夜间则低(0.51±1.39
摘要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v3.7.1模式对2010年湖北省冬季一次冻雨积冰过程开展数值研究。研究发现,该次积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云微物理结构及降水形成的云物理机制相似,均通过过冷暖雨过程形成。利用由WRF模式模拟得到的积冰期间气象场及云降水微物理资料,采用积冰厚度预报模型对该次冻雨过程中积冰厚度的时间变化进行计算。与实际积冰厚度的观测结果
摘要 邻域法在天气预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关键应用领域包括2个方面,一是基于邻域法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检验,二是邻域概率或者集合预报的邻域概率。首先,回顾了邻域法“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两种邻域法检验框架,归纳了邻域法数据处理方法、常用评分指数的物理意义。其次,总结了网格尺度上的邻域概率和大于网格尺度邻域概率的基本思想和统计意义,重点阐述了与集合预报相结合产生的邻域集合概率(neighborhoo
摘要 基于碳卫星的遥感是一种正在发展的大范围高精度CO2监测方法,但当监测对象为我国长三角区域这种大空间尺度时,碳卫星数据会存在时空稀疏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ST-SAN(space time soft attention network),旨在提高碳卫星数据的高时空分辨率XCO2(大气CO2)浓度估算精度。本文将2016—2020年的多源数据(包括人类活动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数据)与
摘要 利用2008—2019年上海市自动站小时极大风速数据和上海市应急联动平台的实时大风灾情数据,分析了上海城市大风和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联系,探讨了上海城市大风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市大风及致灾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8级大风日、极大风速和灾情变化都呈现夏季单峰型。夏季大风日占全年的41%,大风灾情占全年的80%以上。大风灾情的年际变化波动较大,主要是受极端天气影响。2)城市大风及致灾体现出明显
一、《大气科学学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遵循国家有关新闻出版法规,贯彻“双百”方针,以繁荣我国气象科学事业、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登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等。本刊为双月刊,欢迎国内外从事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及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投稿。 二、投稿具体要求如下: 1、文稿应具有创新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语言流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