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系统部署。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要求、战略环境,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走过百余年峥嵘岁月,追逐盛世图景,“人民”一直都是我们书写时代答卷的主题和关键词。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始终的工作导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从人民至上视角来看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践理路,可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
“体”和“用”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一对基本范畴,先秦典籍中已有论述,到魏晋时期受到广泛研究阐释,对之后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体”,即形质也,意指形而上的本体、本质及其所延伸的根本原则;“用”,即形质上之妙用也,意指形而下的作用、功能及其所延伸的实践运用。“明体达用、 体用贯通”是对体用关系的智慧表达,体现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2023年10月,习近
1972年底,瑞金县(今江西省瑞金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精神矍铄、步履矫健,一到瑞金,瑞金县的同志就热情地拥上去,亲切地对他说:“您是我们瑞金的老县委书记。欢迎您回来!”他就是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从1931年8月至193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生活和战斗了3年多,历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县委书记、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书记兼江西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红军总政治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重温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更加系统的理解和解读,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总体上比资本主义优越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解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方志敏是“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方志敏等人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实践创造,运用马克思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党的历史既是国家富强、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可贵见证,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描绘新蓝图、取得新成就、夺取新胜利的宝贵经验。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指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而高
罗登贤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是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还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先驱者。他的革命思想和实践生动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体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结合。一百多年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胜利的曙光。因此,他们对马
苏区时期的卫生工作队伍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渊博的医学理论知识,没有精湛的治病救人技术,也没有因抢救领导人的生命而立下赫赫战绩,但他们牢牢扎根在连队一线从事着最基层的卫生工作,不怕艰难困苦,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像“老黄牛”一样开创了红军基层卫生防疫、卫生保健和卫生宣传工作的全新局面。他们就是以刘良栋卫生长为代表的卫生员。 1934年1月上旬,刘良栋从红军卫生学校第一期保健班顺利毕业,即将被派
苏区时期,由于国民党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普遍面临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困境。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苏区因地制宜,积极挖掘和利用中医药资源进行疾病预防与治疗,不仅有效保障了军民健康和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推动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苏区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鉴于此,重点探讨苏区时期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将为新时代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
“红医精神”作为中国医疗事业的独特精神财富,承载了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崇高使命,体现了医者仁心、医术精湛的职业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红医精神”不仅是激励医务人员无私奉献、勇攀医学高峰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动力。对“红医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明确政治要求,并将其作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这为党的自我革命的科学推进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从而促进党的自我革命效能得到提升。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文化底蕴”这一命题的研析为突破口,从理论上对其文化内涵、现实语境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系统的理论研究,是理解把握这一崭新政治要求的关键。 一、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文化内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便赶往延安,在革命圣地重温抗战时期党中央的峥嵘岁月,不仅体现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缅怀,而且也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和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至关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既是党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前进方向的重要法宝,又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坚持群众路线,赢得人民拥护,不断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关键要素。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关乎未来发展的道路,同时也是从历史走过来的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我们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体现了各国现代化共有的普遍特征,而且更深刻地融入了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和发展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把握其生成逻辑,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升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坚持胸怀天下”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使命担当、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坚持胸怀天下”的理念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恢宏史诗、深刻影响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深化和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 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动性。人的生产实践是全面综合的,马克思认为在自然界中,动物只是按照动物自身本能来进行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富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要共同推动、共同提升,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我们需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文富民、以文育民、以文乐民,让每个人在精神世界中感受到发展的成果,凝聚最大社会共识、形成最强向心力
历史虚无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让我们自认为中国的文明是落后的、中国人的思想是愚昧的、中华民族缺乏民主精神,同时西方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我们应该全方位地向西方学习。如此一来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将荡然无存,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将被弃之如敝履,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将被定义为对社会建设的破坏,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执政地位将被否定。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在于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坚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有力的思想武器。探究这一思想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不仅有利于总结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更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借鉴。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自觉站在战略高度、运用战略思维,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战略性部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回答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从近年查处的典型案例来看,很大一部分贪腐分子利用手中权力为亲属谋取利益,导致由“全家福”到“全家腐”,可见党风廉政建设离不开家风建设。家是连接国家与个人的重要纽带,是社会体系中的单体“细胞”,也是培养个体优良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场地,家风直接反映出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精神内涵,并会影响社会风气。伴随着党和国家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揭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阐释,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教育观的集中体现,是对国家教育事业、广大教育工作者赋予的神圣使命与殷切期望。新时代高校承担着党建育人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建立完备系统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党建育人+立德树人”的良性互动
红色文化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革命主义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文化中涵养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将红色文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AI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空间和传播速度都有显著的变化,深刻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使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成效面临重大改变。然而,新媒体时代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便捷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信息不实、虚假宣传、网络暴力、电信诈骗等问题,这些负面效应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思政课教学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对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受人员、制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教学内容趋于复杂性、教学方法适用性不足、教学资源整合不当等,极大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而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将其切
美育,即借助美育原则形成对人全面塑造的教育。美育概念最早由英国哲学家席勒提出,但美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应用并形成中国的美育传统。发展到近代,蔡元培进一步指出美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由于定义的不完全性,产生历史局限性的分歧。新时代,美育早已突破局限性,成为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的需求由增量转向提质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面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部分思政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脱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将红色资源引入思政课堂,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公平是高校开展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基本手段,推进教育公平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近年来,如何在高校实现教育公平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为此,通过深入分析教育公平的实质及新时代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客观发展
自然及自然观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很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亦是如此,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中学时期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提出了自然这一概念,并以此论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到后来享誉世界的《资本论》,通过梳理马克思多部著作中自然观的内在理论逻辑,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自然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蕴。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机理、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现实诉求的基础上,对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重大论断与深刻回答。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及现实维度三重维度出发,深刻把握“两个结合”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从“两个结合”中透析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在释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价值的同时也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逐步建构起“两个结合”的话语表达。“两个结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方法,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新时代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理清“两个结合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逐步成为驱动社会前进的关键要素。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的关键路径,也是培育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科学严谨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系,为深刻理解和剖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结合,为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工具,不仅指导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发展,而且服
为人类求解放是马克思一生的价值追求和思想主题。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展现出了恒久的生命力、解释力和创造力。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马克思对德国社会宗教产生的现实根源、德国社会旧制度的缺陷及政治解放的不彻底性进行分析,进而从政治解放过渡到人的解放,探寻出一条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 一、人的解放的起始环节:从宗教批判到回归“现实的人本身” 在《导言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自身独有而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解决方式上的实践性、价值取向上的人本性、思维方式上的辩证性、内容阐释上的系统性。 马克思通过对以往哲学流派的自然思想批判和总结,尤其是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自然观的扬弃和改造,形成了人化自然界观,也完成了在自然观上的哲学革命。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界观有诸多鲜明特征,在解决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内容阐
安源是我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地和党在创建初期的主要实践探索地,党的许多重要干部和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开展革命斗争。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在全国工人运动高潮中,成功组织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创造了“绝无仅有”的成功典范,是中国工人运动中的一面旗帜,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写下了重要篇章。 一、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创办的历史过程 (一)创建时期 1921年7月,党的一大决定在全国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并提出
回望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总结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自我革命的成功经验,对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清除党内的顽瘴痼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对自我革命的探索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与危机抗争的历史。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之际,抑或是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发展过程中的多重危机,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成功克服多重风险。在一百多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定共产党的危机领导力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
党建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党建工作对中国的发展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石。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有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通过基层党组织,党能够更好地联系群众、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党建工作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保障,只有基层党组织健全,党的决
德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深远影响。德孝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文化内涵、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等各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党组织与广大青年学生联系最密切,是培养、发展青年学生党员的重要阵地。通过研究德孝文化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融合机制,既可以传承和弘扬德孝文化,也可以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赋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的时代内涵。 一、弘扬德孝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旨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造就掌握实用技术的行业精英。党建工作在民办高校教育及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只因它是引导思想、传播文化、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助力,更是贯彻与执行党的各项规定的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承载着中国历史发展的精神价值。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要运用红色文化开展“五个融入”,引导学生党员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传播红色正能量,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我们要不断拓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渠道,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探索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路径,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这也彰显了红色文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当前“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同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特别是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组织设置不健全、政协特点不突出、党员委员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作为政协党建工作中的显性要素,政协党的组织设置与体系建设是创新富有政协特色党建工作的组织支撑,是新时代加强党对政协工作全面领导的组织保障,更是检验政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而高校学生党支部则是高校基层党组织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党的战斗力、影响力的充分发挥。所以,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必须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党的工作下沉到支部的鲜明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既是不懈奋斗史,更是精神锻造史。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历史任务,锻造形成了一个个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的精神坐标,最终汇集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炼、概括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到党的二十大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列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理论价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大大小小的涉农高校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造就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是历史赋予涉农高校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然而加强对涉农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农学学子,离不开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一、伟大建党精神在涉农高校的生动实践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伟大建党精神是涵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教育资源,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意蕴,从价值追求、奋斗担当、精神气质、政治底色四个向度中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红色资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建工作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亦是“大思政”育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担当精神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当代青年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把个人融入国家中去谈担当,在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中,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担当本领,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以昂扬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从爱国主义时代要求、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三个方面分别阐述新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的新要求、分析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新时代是中华文化走向自信自强的关键时期,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生命力和向心力的有效彰显。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公安院校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公安院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公安院校文化建设正以崭新的姿态蓬勃发展。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将其贯穿于公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从公开发布的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纪律审查情况来看,202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62.6万件,其中立案中管干部87人、厅局级干部3456人、县处级干部2.7万人、乡科级干部8.9万人;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6.1万人。处分61万人,其中党纪处分49.8万人、政务处分16.2万人;处分省部级干部49人,厅局级干部3144人,县处级干部2.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