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管消融术是室性心动过速(VT)的重要治疗方法。既往研究表明VT导管消融术后的血栓栓塞风险是存在的,但目前各指南提及的VT导管消融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方案多为专家共识,无强有力的证据来指导VT导管消融术后血栓栓塞预防的临床实践。现综述VT导管消融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预防治疗的最新指南建议和相关临床研究,以期对临床管理和治疗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术;血栓栓塞 【DO
【摘要】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与卒中等密切相关。恢复窦性心律对心房颤动管理尤其重要,临床常用的复律手段包括药物复律、电复律及射频消融或其联合使用等。胺碘酮是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但其可引起多种心外副作用,临床应用受限。尼非卡兰是一种纯钾离子通道阻滞剂,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尼非卡兰对心房颤动也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应用较少。故现旨在总结已有临床经验,更好地指导尼非卡兰在心房
【摘要】三尖瓣反流(TR)和心房颤动(AF)是心血管疾病领域中两种常见且经常共存的心血管疾病。TR作为一种影响心脏三尖瓣正常功能的疾病,可导致心力衰竭(心衰)等其他严重心血管并发症。AF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增加了卒中、心衰和心源性死亡等风险。它们可相互作用和/或加重,导致患者病情发生显著恶化。现综述旨在探讨TR导致AF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策略等最新研究进展,以指导临床实践并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与慢性肾脏病(CKD)二者关系密切,常共同存在,严重的CKD可能会加速AS的发展,而严重的AS可能会导致肾功能恶化。二者并存时生存率更差,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解除重度AS症状的一线治疗方式,但在合并CKD(尤其终末期肾病)时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这对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带来了许多挑战,现对重度AS合并CKD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主
【摘要】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介入手段,得益于材料技术的进步与操作经验的积累,TAVR已广泛运用于外科手术中高风险的患者,并逐渐向年轻、低风险患者拓展。生物瓣作为TAVR的核心材料,其功能障碍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对生物瓣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危险因素、临床预后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旨在为预防和减轻生物瓣功能障碍、提高生物瓣的耐久性提供参考。
【摘要】主动脉瓣狭窄(AS)合并心脏淀粉样变(CA)的患病率在老年群体中并不罕见。由于AS和CA有相似的临床、影像和实验室检查表现使其诊断具有挑战性,而AS-CA患者较单独AS患者预后更差,延迟诊断将增加死亡风险。随着诊断成像技术发展,多模态、多参数综合评估方法和有效药物的研发有助于AS-C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现总结AS-CA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摘要】轻链型淀粉样变是一种由免疫球蛋白轻链聚集形成的淀粉样原纤维在组织及器官中沉积并引起组织器官损伤的系统性疾病,心脏受累是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心脏受累程度的准确评估对于轻链型淀粉样变患者的预后及风险分层至关重要。电影成像、灌注成像、延迟强化、T1 mapping等不同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从多个方面评估轻链型淀粉样变患者的心脏受累程度,为患者预后评估及风险分层提供重要价值。现就心脏磁共
【摘要】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其涉及主动脉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死亡率极高。临床上早期监测血管功能并识别主动脉夹层,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目前主动脉夹层检测技术发展迅速,为早期识别主动脉夹层,并减少其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可能,现就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检查技术、生物标志物检查、血管功能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诊断;影像学检查;血
【摘要】主动脉夹层(AD)以胸背部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种病情危急、发展迅速、病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对于AD的发病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遗传因素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死亡与AD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现以VSMC程序性死亡为出发点,归纳目前已知的VSMC程序性死亡类型、诱导因素及其在AD中的作用与发生机制,旨在探讨未来通
【摘要】心力衰竭(HF)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心脏疾病的最终结局,是全世界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控制钠摄入及使用利尿剂被普遍认为是HF的基本治疗方式,但有20%~50%的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利尿剂抵抗(DR)。DR与HF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以及再入院有关。现概述HF患者中的DR现象,并全面总结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旨在为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提供更全面、多维度的理解,促进对合并DR的HF患者的机
【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指缺血心肌恢复正常灌注后,细胞或组织的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反而呈进行性加重的病理生理现象,可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会导致猝死。因此,降低再灌注对缺血心肌的损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琥珀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最近研究发现,心肌缺血组织中琥珀酸含量显著增加,并在再灌注过程中可通过氧化应激、能量代谢障碍、免疫炎症等机制参与MIRI的发生与发展。琥珀酸
【摘要】成年哺乳动物心肌细胞在出生后迅速退出细胞周期,当心肌细胞因缺血或其他因素而损伤,残留存活的心肌细胞增殖能力十分有限,取而代之的是不具有收缩能力的纤维组织,从而引发不良心脏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为了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开发根本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已通过多种方法和模型来实现心肌细胞的再生,现综述实现心脏再生方法的研究现状,旨在阐明各种操纵心脏再生和促进心脏损伤后心脏修复的策略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主要目标。然而将LDL-C控制到推荐浓度,仍存在显著的残余心血管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残余胆固醇(RC)的水平与残余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RC在ASCVD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现重点介绍目前研究发现的RC作用机制,这些机制主
【摘要】肾素/肾素原受体(PRR)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人体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并且其可溶形式是由位点-1蛋白酶切割形成的相对分子质量28 000 的蛋白质,即sPRR。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sPRR与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密切联系,这就为其成为这些疾病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尿崩症、心力衰竭等疾病缺乏针对性特效药且现有治疗效果不佳,因此进一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心内科 武汉大学心脏自主神经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60) 【摘要】自主神经失衡被认为在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至关重要,针对自主神经调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材料科学、医学、物理学为代表的多学科快速发展和交叉融合,近几十年来神经调控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针对自主神经调控心血管疾病已开发了许
【摘要】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多发生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手术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可导致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储备减少以及心脏收缩功能障碍。CME后常规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和直接抽吸血栓的临床疗效不理想。研究发现,微RNA(miRNA)特异结合炎症反应、凋亡、自噬相关信使RNA的3ʼ-UTR,最终影响CME预后。深入研究miRNA在CME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CME后
【摘要】近年来,外泌体与脂质代谢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外泌体可以影响脂质代谢的发生与发展,在脂代谢与脂质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脂质代谢也能调节外泌体的生物发生及功能作用。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阐述外泌体在脂质代谢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外泌体在脂代谢与脂质相关疾病中的潜在价值及临床应用进行展望。 【关键词】外泌体;囊泡;脂质代谢;脂代谢相关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DOI】10.16806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对心肌梗死(MI)诱发大鼠心室重塑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对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MI模型。大鼠被分为三组:对照组(sham组)、MI-久坐组(MI-Sed组)和MI-运动组(MI-Ex组)。MI-Ex组大鼠在MI建模手术后1周开始运动训练,为期4周,每周运动6 d。运动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研究。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估心脏结构
【摘要】目的 探究残余胆固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或不合并糖尿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于成都市11家医院就诊的ACS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再根据残余胆固醇水平(临界值0.8 mmol/L)分为残余胆固醇<0.8 mmol/L和残余胆固醇≥0.8 mmol/L两个亚组。进行随访,观察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