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一种有组织合作育人的系统工程,是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题。推进教育数字化,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以系统理论、协同理论和定制化的指导服务为支撑,通过集合集成、汇聚资源、技术赋能、教训一体、讲好故事和理论创新等多种方式,构建目标协同、主体协同、机制协同和网络支撑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基本框架”,以实现全员性参与、全系统协同、全要素创新和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摘 要:“道德物化”一直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取向。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正试图通过牺牲一定通用性能的“对齐税”的策略,来表达人类道德伦理和情感价值。然而,代码系统的横亘,使学生从人工智能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只能是“二手的非经验”,从而造成学生与生活世界的“短路”,直接面临着“去道德化”的风险。“对齐税”策略似乎并不能够还原与拯救人类价值。知—情—意本当是一个整全。“知识归AI,智
摘 要:校园欺凌是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的显著预测因素,学校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关键阵地,而教师扮演着预防者与干预者的双重角色。青少年感知教师公正性能否降低欺凌行为,又是如何影响校园欺凌的?研究者尝试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探究青少年感知教师公正性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以及学校归属感、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作用,通过对1,077名中学生的调查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教师公正性越高,学生实
摘 要:研究范式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教育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加速向数字化转型,对教育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梳理研究范式及其演进脉络的基础上,研究探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新需求,并从教育研究范式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探究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内在机理。教育数字化转型扩展了教育研究对象
摘 要:在数据驱动的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需要范式创新,以发现教育的复杂性规律,推动教育变革。教育领域的数据密集型研究代表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可以将其称为“新经验主义”。在本体论上,它认为数据以一种分布式“经验”的形式存在。在认识论上,它认为这些数据经验受简单规则约束,需要对数据间关系进行建模去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基本规律。在方法论上,它以复杂系统建模为主,旨在深入认识教育复杂系统中不同层次的元素和
摘 要:世界范围内的质性研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理论更加丰富多样,促进了社会科学领域理论的发展、研究方法的创新、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学科间的交叉与整合等。然而,关于质性研究方法论的特点、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理论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迷思不断困扰着研究者,对于质性研究自身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澄清质性研究八大迷思(质性研究就是“讲点故事”;质性研究仅需要一套技术,不需要理论;质性研究只
摘 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影响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数字技术的推进,数字化转型也逐渐渗透到学科交互关系构建之中,能够为学科群落生态提供数字化学习空间,应对学科组织的僵化问题,促进学科群落生态中协作方式的优化。但现实中仍然存在诸如教育新基建的数字化推进水平问题、组织惯性问题,以及高校数字化治理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数字化转型的功效。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数字化转型驱动学科群落生态的
摘 要:智能教育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是智能时代学习模式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依托。当前智能教育产品的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呈现出诸多问题,限制了智能教育产品应用成效的发挥,包括聚焦知识学习,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讨好式的服务供给,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学业问题解决方案;完全依赖数据进行教育决策,忽视机器智能服务的不确定性;“单向度”的机器智能应答,忽视学生的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