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努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学术期刊共同的使命。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本刊自2025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将继续重点刊载杜甫研究相关论文,并扩展刊载中国古典诗歌、唐代文学和巴蜀文化研究论文。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和优秀学者的交流园地,本刊特设“主编访谈”栏目,旨在聚焦学术前沿,汇集名家真知,探讨重
〔摘要〕杜诗中有三十三首诗使用了“景”字,杨伦《杜诗镜铨》在其中九处“景”字旁注为“影同”或“当读影”。根据对唐以前文献的考察,“景”的本义指日光、天光,“景”字只有在取引申义阴影时,才与“影”同。自东晋出现“影”字后,表示阴影的含义时,《文选》所选诗文中“景”“影”皆用,初盛唐诗中已专门使用“影”字。其实,“景”“影”使用的区分,体现了诗人在观察事物时有不同的关注点,比如“翠柏深留景”,关注的是
〔摘要〕卞大亨、卞圜父子均为南宋前期著名的文学家,然《宋史》无传。卞圜生平事迹史料多自地方志及目录史志中钩沉,其著述均散佚,惟有杜诗注释若干条有赖各家集注传抄,得以保存。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保存“卞圜注”最多,南宋校订本《文苑英华》引用部分异文,《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钱注杜诗》亦有征引,结合选本、诗话笔记所载,可集腋以观。“卞圜注”在校刊异字、地理名物辨析、诗史互证、辑佚及辨伪等方面价值
〔摘要〕靖康之变后宋人对杜诗的学习出现深刻的转向。北宋中期,王安石、苏轼于艺术形式与精神气格两个维度凝定宋人对杜甫典范地位的认知,进而划定宋人学杜方向;黄庭坚及其后学在创作实践中研磨杜诗法度、技巧,致使宋人之学杜偏至于艺术形式。宋室南渡,诗人们在时代巨变中视杜甫为异代知音,转而赓续杜诗精神。在表现内容方面,以诗存史;在情感内涵方面,呈现忧国伤时的忠义情操与仁民爱物的悲悯情怀;在艺术风格方面,以“诗
〔摘要〕河南洛阳出土杜审言撰、宋之问“书兼篆额”《大周故朝散郎检校潞州司户参军琅邪王君(绍文) 墓志铭并序》,琬琰圭璧,吉光片羽,最可珍宝。墓志甫出,就有人质疑,认为是伪作。对此,已经有学者作出考释。几年之后,又有人撰文怀疑。有人以出现“延载二年”旧年号,作为认定“伪作”主要理由。不知史书之称年号,情况极为复杂,如撰修者误记,流传中讹误,旧年号沿用,如此等等,其中旧年号沿用,需要重点梳理。文字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