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先圣有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国礼乐传统流传数千年,政教互动,礼俗教化,粲然大备,为中国文化一大特色。然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礼乐传统颇受争议。当今中国,经济勃兴,国力崛升,文教再造,礼乐复兴亦适逢其时。本刊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职志,特辟“礼乐中国”栏目,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礼乐故事一一呈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及其学术团队
【导读】“刺世”意识是中国人在立足现实的思想传统上,形成的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它涵盖了从看见不合理现象到采取行动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精神的生动展现。本文分析上古文学作品中的刺世成分,尝试寻找刺世理论形成之前的形态演变,整理其中的发展脉络,并从社会格局、志士心态、权利维护三方面分析“刺世”意识产生的原因。理清刺世意识的发展脉络,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早期文学作品的理解,还有利于弘扬关注社会、建设社会的
【导读】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易》是儒家哲学的根源,其中的《易传》体现着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儒家思想蕴含着对《周易》思想的继承与推演。孔子提出的“过犹不及”“名正言顺”“和而不同”等思想,与《周易》所倡导的中正之德相类,对后世影响颇深。本文以师卦为例,在探究其卦爻辞的卦德及其内涵意义的同时,浅谈《周
【导读】政治哲学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陆九渊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陆九渊沿用了孟子的思路,以“天”作为政治学说的形而上依据,强调天命与德治,主张君王应重视民生问题,同时要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陆九渊继承了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仁政说的心性基础的思路,认为为政的根本是“正人心”。陆九渊与孟子一样关心民生疾苦,坚持“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和对百姓施行教化。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陆九渊对
【导读】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墨家鲜明地提出了以“义”为核心的主张。评判一种古代政治思想,往往涉及思想理论的合法性问题。探讨理论合法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墨家思想,并在其理论基础上实现创造性发展。 墨家的“义”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种道德的判准和行为准则,如“君子修身”“贞廉任仕”“轻礼节用”“兼爱贵义”“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也包含“善政”之义,是墨家视角下的施政根本。这一点,墨子《尚同》
【导读】明代冯任修、张世雍等编纂的《天启新修成都府志》中收录了不少与杜甫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但至今尚无人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本文结合杜甫的生平,及其在成都的游踪、交游、诗作等相关资料对《天启成都府志》的杜甫行踪进行初步探讨,以对杜甫研究工作有所补益。 明代冯任修、张世雍等编纂的《天启新修成都府志》(以下简称《府志》),刊印于天启元年(1621年)。其原刻本大多散佚。现今的一部孤本收藏于
【导读】本文使用文献分析法及历史研究法,综合先秦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想及设计条件,分析整理先秦青铜器纹饰的内涵、作用及服务对象,寻找“青铜器纹饰递嬗规律”与“先秦民本思想”形成之间的内在连结。分析发现:先秦青铜器纹饰在夏商时期具备“师法自然、狰狞与反秩序”的特点,西周时期具备“简单化、抽象化、极具历史文本功能”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具备“自由化、生活化、人物题材的集中出现”的特点,由此推论先秦时期民本
【导读】纪行文学在汉唐文化的孕育下取得了不俗成绩,文体渐趋定型。清代文学重朴学之风,重视文章求证,侧面推动着纪行文在体式风格和思想内容方面的发展。首先,乾隆朝对新疆早期地理勘探需要翔实的地理资料,后期《西域图志》《新疆图志》等方志的编撰,推动了纪行文的创作发展。其次,乾隆朝为治理新疆,需要深入了解边疆人文地理史料,这侧面推动了创作群体的形成。本文分析新疆纪行文的发展演变,探索和挖掘清代纪行文的文学
【导读】葛亮是善于讲故事的作家,他对小说进行了精心设计。《飞发》通过构筑双线矛盾,建立以翟玉成为核心的故事框架,形成文本叙事主线;通过设计“俄罗斯套娃”式结构,实现时空的自由转换,四层故事,波澜起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通过呈现香港飞发匠人的命运沉浮,诉说理发行业中的“工匠精神”,呈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通过“方言写作”实践,探索地域文化的文学表达方式,拓展小说创作空间。 葛亮的中篇小说《飞发
【导读】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家族系列小说描写了封建大家族的溃败史,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激流三部曲》及其续篇《憩园》深刻地对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进行了揭露,反映出巴金对旧制度罪恶的“控诉”。从《激流三部曲》到《憩园》,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封建大家族变迁较为完整的图景。 巴金是20世纪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非凡的大家之一。他的作
【导读】“杨朔模式”蕴含着游历与归乡的两大主题,所历之景包含自然与人文两大地理景观要素。这些要素使杨朔的散文创作倾向于游记散文的创作风格,“杨朔模式”也确实从中国传统的游记散文创作中汲取了营养。不论是过去、当下乃至未来,杨朔与他的“杨朔模式”都有其独特价值。 作为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散文大家,杨朔的散文创作有其独到之处。其散文创作存在固定套路,被研究者总结为“杨朔模式”,这一模式几乎贯穿于杨朔所有的
【导读】《卖油翁》的主题向来众说纷纭,存在两种主要观点:第一,此文通过一个小故事传达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第二,此文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的对话,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形成道德对比,揭示做人要谦虚沉稳、戒骄戒躁的道理。本文从文本、资料和史实出发,分析作者意图,推测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熟能生巧”的主题。 《卖油翁》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入选教材已有近八十年之久。多年来,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基于不同的观点
【导读】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镜花缘》从男性视角展现了独特的女性观,这种观念既有紧跟时代步伐的积极进步性,又有着无可避免的局限性。小说中的女性均由家庭内场域转向了社会外场域,同男性一样,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参与政治。但同时,小说对女性执政者的偏颇态度、以男性社会为镜像的参照、女子的悲惨命运以及女性爱情话语的缺失,都与进步的女性观形成矛盾,构成了《镜花缘》中女性观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成因,可从传统
【导读】本文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观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味。从建筑角度解读文学,文学作品中的内在人文精神得到了深层揭示;从时间流脉的角度把握文本,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学品格。在古今建筑风格的交相辉映中,文学的流脉渐渐清晰。 文学是人学,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世界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而人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的中心,文学流溢着作者生命体验的灵性。文学不仅表现着作
【导读】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是西汉政府派出与乌孙和亲的两位重要女性。本文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拟通过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来分析两位公主,进一步理解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作出的重大贡献及其历史价值。 西域研究绕不开两个人物,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西汉时期,统治者为实现自己“欲与乌孙共灭胡”的政治目标,将两位公主嫁到乌孙,是以和亲。和亲政策是以怀柔政策拉拢势力的一种政治手段。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出使西域有强烈的政治
【导读】苯教寺院朗依寺的一座活佛官邸外墙两侧各绘有一个圆环,据该寺僧人口述及文献资料记载,此为元朝皇帝赐予第八代活佛官邸的“下马图”。笔者利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解析法和形式分析法初步推断,赐“下马图”的元朝皇帝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顺帝所赐“下马图”为何采用“圆环”这一符号,笔者推测:若按照常规下马碑设置,碑上无合适文字可写,仅表示对被赐者的尊重,所以赐任何符号即可;此外,还需考虑与周围建筑的协调性
【导读】黔省无产盐之地,明代至清初所食之盐主要由川、淮、粤、滇四地输入,至清中叶,全省销售川盐占比最高,仁岸盐道在此背景下得以整修并日渐繁荣。土城镇地处赤水河中游,是仁岸盐道的重要转运口岸。川盐入黔促进了土城地区的商业发展,袍哥、盐帮等“十八帮”出现,也使土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在土城形成了独特的“船帮文化”等古盐运文化。 盐为百姓生活所必需,然贵州境内多为淡水河湖,素不产盐,所需食盐皆赖外省供给
【导读】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物价昂贵,教师待遇菲薄,改行改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一般青年学子更是将学习师范教育视为畏途。面对这一情形,国民政府决定于1942年开展“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活动,号召全国各省(市)县各级政府、各级学校在师范教育运动周期间,使用会议、报刊、壁报、演讲、竞赛、宣誓等方式积极开展师范教育活动。然而,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实际收效有限,加之经费不足,且在工作前期缺
【导读】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战火纷飞的乱世,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时期。受民族融合的影响,胡汉饮食文化开始交流和碰撞,逐渐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主食、加工方式发生重大变迁。在主食上,谷物成为人们的首选;在加工方式上,融合胡汉智慧的加工方式出现,对火候、刀工等要求更高。饮食与民族融合息息相关,互为表里。饮食文化变迁不仅加快了胡汉民族融合的进程,还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使饮食结构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鉴于此,本专栏以中国经典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阐释与流变为路径,彰显中国文化的感召力、生发力和影响力,以期夯实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底层逻辑,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层面推动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本专栏力求呈现“中国故事”作为全球知识生产和话语操作的场域,具有求同存异的统合性和生产力,在
【导读】在1914年出版的《中国民间童话》中,卫礼贤裁取编织《晋书·周处传》以及京剧《除三害》的主要情节,对中国历史传说“周处除三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与重释。从社会感召力角度分析,卫氏对周处的刻画依然保有儒家伦理的内核,但凸显集体主义烙印。《三害》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文学载体,向德语读者传递着中国民众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 【关键词】“周处除三害”;《三害》;卫礼贤;集体主义 德国汉学家卫礼
【导读】《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电影,成功借助云渲染技术,将盛唐时期的文物全貌和风貌以逼真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巧妙平衡具象与意象,展现了中国式浪漫的视效表达,引发观众对追寻理想的共鸣,是一部集艺术、历史、技术于一体的优秀动画电影。 近些年,我国动画电影掀起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改编中国传统故事、颠覆传统形象认知的浪潮。《长安三万里》以盛唐为时代背景,用168分钟为观众展现
【导读】2023年1月14日,扫黑涉案剧《狂飙》开播,拿下了收视、口碑双丰收的好成绩。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狂飙》进行探析,并着重从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和受众心理三个方面来分析该剧。 文化研究不仅仅将电视剧视为一种艺术样式,而是将其看作社会文化系统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文化研究要从文本严密的结构中,找出蛛丝马迹的裂痕,进行深入发掘,寻找背后的意义及生成机制,从而解构文本的主导意义结构。本文把电
【导读】《长津湖》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主流电影,不仅以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吸引观众,更在英雄形象建构和影像奇观呈现上展现了创新性表达。本文旨在探讨《长津湖》在英雄形象建构和影像奇观呈现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推动新主流电影的发展。 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将商业片元素和主流价值观念相融合的一种影片类型,开辟了国产电影创作的新思路。电影《长津湖》作为近几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新主流电影,以
【导读】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故事资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社会是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青年文化人格的塑造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研究中国故事传播对青年文化人格塑造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故事传播的理解,更可为青年文化人格的塑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近年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物质文明和精
【导读】在互联网全面化发展阶段,互联网思维成为网络文化的发展逻辑和审视标准。经典传统文化,借助国内的短视频平台衍生出大量网络作品,让经典文化在新时代嬗变出新的文化形态。本文通过研究抖音平台的“网络鲁迅”潮流,剖析其蕴含的思维特点与发展价值,认识现代人对于经典文化的精神需求与审美心理,思考经典文化如何在保留文化精粹的同时,适应互联网时代趋势,获得持久发展。 抖音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短视频传播平台,其
【导读】网络社交媒体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每年大量出现的流行语都凸显一个“新”字,展示出网民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创”在2023年成为网络热词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创”字的含义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创伤”“开始做”等意。本文旨在探讨网络流行词“创”字的语义及其来源,并对它的流行原因做出推测。“创”字的流行既得益于它原来意义的隐喻泛化,也与社交媒体的推动有关。网络流行词既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一个
在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时代的方言遗存中,有发音为“lu xu”的一个词儿。现在的随州年轻人鲜言“lu xu”一词,但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六十岁以上的农村老人中,此词往往随口而出。 试看下面的例句: (1)“我跟你说,你那事我办不了,你不要lu xu 我了。” (2)“不是我要lu xu 你,是因为这事非你出面不可。” 两个例句均用了“lu xu”一词,其含义是“麻烦”。随州人管“麻烦”叫
【导读】红旗渠是由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县委带领林县民众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伟大工程。20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带领林县民众,艰苦奋斗十余年,历经千辛万苦,让林县红旗渠得以顺利修建。本文通过阐述红旗渠精神形成的背景与内涵,为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提供理论支撑。 红旗渠是中国的一项宏伟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境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林县(林县,1994 年撤县改市,现为林州市,文中以 1994 年为
【导读】北大荒精神孕育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中,成长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形塑于北大荒人民七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北大荒篇章,北大荒精神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不仅能回应东北振兴的时代召唤,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凝聚起更加蓬勃的精神伟力和实践动力。 北大荒精神以其强大的精神内核带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奋勇前进
【导读】“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承载着深厚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孝”在中国经典作品中的多维蕴涵,并进一步阐述了“孝”文化在当代的实践意义。通过区分“小孝”“中孝”与“大孝”的不同层次,以及“孝身”“孝心”与“孝志”的具体表现揭示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中,
【导读】欧阳修的一生涉足多个领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他一生经历坎坷,虽经历生活的重重打磨,仍能保持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欧阳修倡导“文与道俱”,重视道义的同时也不轻视文法。欧词的创新之处在于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强化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受繁荣的宋朝经济影响,他提倡词的通俗化审美倾向。在诗歌创作方面,欧阳修关注现实,主张诗歌要重视反映社会现实,并在韩愈的影响下,在诗歌中加入了散文的创作手
【导读】王树枏家族的家风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包括家国情怀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王树枏家族家风是其家族成员,在继承传统美德、知行并进、躬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今天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应重视培养父母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尊重育才规律,注重因材施教。 王树枏(1851-1936),字晋卿,晚号陶庐。河北新城人,清末至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型官员。王树枏涉猎颇
【导读】闽都(福州)是一座因水而生,向水而兴,伴水而盛的城市。以渔业与船政业为主的闽都有天生的“水文化”特色,而“水”则是闽都人眼中的“闽都符号”。闽都之水养育了勇敢、温柔的闽都人,当地人在与水相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闽都“水文化”并衍生出“水文化”精神。文章归纳了“水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以闽都伬艺为例,分析出闽都音乐艺术在“水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音乐特色,并探究其中的精神内涵与内在联系。
【导读】中国石刻历史悠久,是中国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论文从异写字、异构字和传承字三方面对《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碑别字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分析,认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有猎奇求异、刻工审美、文化程度和简单易刻等因素。 一、引言 碑别字属于文字学范畴。在文字系统中,碑别字与异体字是互相牵涉的两个概念。“异体字是为语言中同一个词而造的同一个字的不同形体,并且这些不同的形体音义完全相同,在
【导读】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结合“十四五”规划和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的纲领性指导,本文以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镇龙井传统村落为例,实践调研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利用好传统村落,使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重新焕发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 保护利用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传统村落传承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是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