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先圣有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国礼乐传统流传数千年,政教互动,礼俗教化,粲然大备,为中国文化一大特色。然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礼乐传统颇受争议。当今中国,经济勃兴,国力崛升,文教再造,礼乐复兴亦适逢其时。本刊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职志,特辟“礼乐中国”栏目,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礼乐故事一一呈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及其学术团队
【导读】“刺世”意识是中国人在立足现实的思想传统上,形成的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它涵盖了从看见不合理现象到采取行动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精神的生动展现。本文分析上古文学作品中的刺世成分,尝试寻找刺世理论形成之前的形态演变,整理其中的发展脉络,并从社会格局、志士心态、权利维护三方面分析“刺世”意识产生的原因。理清刺世意识的发展脉络,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早期文学作品的理解,还有利于弘扬关注社会、建设社会的
【导读】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易》是儒家哲学的根源,其中的《易传》体现着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儒家思想蕴含着对《周易》思想的继承与推演。孔子提出的“过犹不及”“名正言顺”“和而不同”等思想,与《周易》所倡导的中正之德相类,对后世影响颇深。本文以师卦为例,在探究其卦爻辞的卦德及其内涵意义的同时,浅谈《周
【导读】政治哲学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陆九渊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陆九渊沿用了孟子的思路,以“天”作为政治学说的形而上依据,强调天命与德治,主张君王应重视民生问题,同时要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陆九渊继承了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仁政说的心性基础的思路,认为为政的根本是“正人心”。陆九渊与孟子一样关心民生疾苦,坚持“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和对百姓施行教化。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陆九渊对
【导读】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墨家鲜明地提出了以“义”为核心的主张。评判一种古代政治思想,往往涉及思想理论的合法性问题。探讨理论合法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墨家思想,并在其理论基础上实现创造性发展。 墨家的“义”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种道德的判准和行为准则,如“君子修身”“贞廉任仕”“轻礼节用”“兼爱贵义”“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也包含“善政”之义,是墨家视角下的施政根本。这一点,墨子《尚同》
【导读】明代冯任修、张世雍等编纂的《天启新修成都府志》中收录了不少与杜甫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但至今尚无人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本文结合杜甫的生平,及其在成都的游踪、交游、诗作等相关资料对《天启成都府志》的杜甫行踪进行初步探讨,以对杜甫研究工作有所补益。 明代冯任修、张世雍等编纂的《天启新修成都府志》(以下简称《府志》),刊印于天启元年(1621年)。其原刻本大多散佚。现今的一部孤本收藏于
【导读】纪行文学在汉唐文化的孕育下取得了不俗成绩,文体渐趋定型。清代文学重朴学之风,重视文章求证,侧面推动着纪行文在体式风格和思想内容方面的发展。首先,乾隆朝对新疆早期地理勘探需要翔实的地理资料,后期《西域图志》《新疆图志》等方志的编撰,推动了纪行文的创作发展。其次,乾隆朝为治理新疆,需要深入了解边疆人文地理史料,这侧面推动了创作群体的形成。本文分析新疆纪行文的发展演变,探索和挖掘清代纪行文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