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研究不同筋型小麦籽粒品质对地表臭氧(O3)浓度升高的响应,本研究依托于开放式O3浓度增加系统(O3-FACE),于2021年和2022年分别以13个(4个强筋品种、5个中筋品种、4个弱筋品种)和12个(4个强筋品种、6个中筋品种、2个弱筋品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环境O3浓度(AA)和1.5倍环境03浓度(E-O3)处理,研究不同筋型小麦
摘要:为探究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两种微塑料对生菜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生菜(意大利生菜333)为供试材料进行水培试验,设置对照(CK)、3个PE水平(0.1、0.5、1.0 g·L-1)、3个PP水平(0.1、0.5、1.0g·L-1)共7个处理,PE和PP粒径均为13 μm,测定了生菜生物量、根系形态参数、光合参数、叶片和根系超微结构以及抗氧化能力等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微塑料胁迫
摘要:为了明确大气臭氧(03)浓度升高对木本植物的生长、生理生化特征的胁迫效应,本研究利用开顶式气室(OTC),以典型绿化植物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和银杏(Ginkgo biloba)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个臭氧浓度水平(环境浓度,AA;环境浓度+40nmol·mol-1,AA+40;环境浓度+80 nmol·mol-1,AA+80)下白蜡和银杏的叶片数量、叶片面积、生物量
摘要:为验证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在准确评估自然环境下玉米农田土壤中铅(Pb)的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并基于该技术探究土壤中Pb的动力学过程,本研究使用DGT技术、土壤溶液法和单独提取法测定了湖南省凤凰县内种植玉米的农田土壤中Pb的可提取态含量,并与玉米不同部位中Pb的含量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利用DGT技术结合DGT诱导土壤/沉积物通量(DIFS)模型模拟了土壤内部Pb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3
摘要: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稻田上覆水光化学过程及吡虫啉(IMD)转化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于2022年6月至9月开展大田实验,设置单施化肥(CK)、稻壳生物炭(25%RH)和玉米秸秆生物炭(25%CS)3种处理,检测各处理上覆水中光敏物质含量及性质、活性组分分布及IMD光解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化肥处理,施用稻壳生物炭和玉米秸秆生物炭显著促进了活性组分的产生,羟基自由基(·OH)、三重激发态溶
摘要:为了解并掌握东北部分黑土区农田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本研究调查了东北黑土区6个地区170份土壤样本,共检出17种除草剂。总体来看,乙草胺检出率最高,为74.7%,氟磺胺草醚平均残留量最高,为198.88 μg·kg-1。从省份来看,辽宁省除草剂检出种类最为丰富,黑龙江省除草剂残留量最高。其中,铁岭市、阜新市与长春市、四平市旱田除草剂残留情况更为相似,绥化市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与前者差异较大。从作
摘要:针对焦化厂等工矿废弃地残留的重金属-多环芳烃污染风险高、低成本绿色环保技术缺乏等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低浓度铜-镉-菲复合胁迫下高丹草萌芽率,生物量,铜、镉累积,菲去除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探索其生长及污染物迁移累积等响应特性。结果表明:10 mg·kg-1菲和100 mg·kg-1铜复合胁迫可促进高丹草生长,茎叶和根系生物量分别增加14.7%和8.1%,5mg.kg、镉抑制了高丹草生长
摘要:为明确尺寸效应对壤土胶体吸附氮、磷、钾行为的影响过程及机理,采用高速离心法提取直径<2 000、<1 000、<500、<200nm和<100 nm的壤土胶体组分,测定其粒径分布、元素含量和zeta电位,进而通过批量吸附试验研究其对铵根离子(NH2)、磷酸根离子(PO3-4)和钾离子(K+)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直径<2 000 nm和<1 000 nm的壤土粗胶体颗粒呈双峰分布模式,直径<
摘要:为研究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秸秆配施氮肥模式下土壤水盐迁移特征规律,明晰该模式下地力提升综合评价效应,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种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CO)、4500 kg·hm-2(C1)、9000 kg·hm-2(C2)]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NO)、传统施氮量减氮30%即210 kg·hm-2(N1)、300 kg·hm-2(N2)1。结果表明:灌水后秸秆隔层形成了“蓄水层”和“隔盐层”,
摘要:为阐明盐碱地稻田长期不同施肥对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大安站盐碱地水稻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IFA)分析法研究了单施氮肥(N)、无机肥配施(NPK)、有机肥单施(M)、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MNPK)和秸秆还田配施无机肥(RNPK)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共检测出57种PLFA生物标记,M、MNPK、RNPK和NPK处
摘要:为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华北潮土区小麦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为华北地区农田合理施肥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长期施肥试验为平台,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施肥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单施氮肥(N)、无机肥配施(NPK)、有机肥配施无机肥(MNPK)5种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田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PK处理的土壤固碳细菌Sha
摘要:为了探究改性煤矸石对砂姜黑土胀缩性、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将煤矸石破碎为3种水平(0-2、2-5、5-8 mm),并将其分别在3%氢氧化钠溶液(75℃)和5%盐酸溶液(70℃)中浸泡保温2h获得碱改性煤矸石和酸改性煤矸石,对煤矸石改性前后结构进行表征。以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改性煤矸石对土壤容重(ρb)、总孔隙度(φ)、微观孔隙参数、收缩特征及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摘要:探究添加不同施入量与粒径的棉花秸秆生物炭对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地上植被的修复效果,于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和乌鲁木齐分别进行了3个月的野外原位与室内培养盆栽试验,野外试验观测植物选择苔草(Carex liparocarpos),盆栽试验选用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以棉花秸秆生物炭为实验材料,设置3种棉花秸秆生物炭粒径:0-0.25、>0.25-1 mm和>1-
摘要:为明晰白洋淀流域种植业氮、磷施用、盈余及流失特征和影响因子,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36个县区为研究对象,从种植业氮、磷施用、盈余与流失角度,分析白洋淀流域2015-2020年种植业氮、磷排放的时空特征,量化不同作物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2015-2020年,白洋淀流域氮、磷施用强度分别减少30.2%和31.4%,空间上呈现上游低、中下游高的分布特征。在研究周期内,玉米对种植业氮、磷施用量的贡献分
摘要:为探究农田磷肥投入阈值,保证马铃薯产量的同时减少磷养分进人流域水体的风险,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5种施磷处理(以P2O5计):0、90、135、180、225 kg·hm-2对马铃薯产量、土壤有效磷累积、土壤磷平衡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3 5.3%-44.7%。马铃薯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以施磷180 kg·hm-2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最高
摘要:为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于2022年1月和7月对北江韶关段主要支流墨江、锦江、武江和南水河的25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的调查监测。在枯水期,共检测到浮游植物6门69种;在丰水期,共检测到浮游植物6门68种。无论是在枯水期还是丰水期,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物种总数占比均超过80%。丰水期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5.65×105 cells·L-1)和生物量(1.20
摘要:为探究小微水体氮素内源释放—沉降的动态规律,本研究于2023年1月至11月期间,在太湖平原水网区选取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沟、塘、浜等小微水体进行连续监测。每月定期对上覆水体、沉积物以及沉降颗粒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同步测定氮浓度及理化因子。基于孔隙水扩散模型,计算了沉积物—水界面NH+4、NO3扩散通量,并同步计算了NH+4、NO3沉降通量和NH+4、NO3内源释放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平原水网
摘要:为探究高砷地下水及高砷废水中砷的有效去除方法,本研究考察了自然光与UV-254光照条件下,施氏矿物/过硫酸盐体系中施氏矿物对水体中砷的吸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施氏矿物单独作用于高砷废水时,当施氏矿物加入量为0.8 g·L-1,砷浓度为1 mg·L-1时,在暗反应条件下反应2h后,溶液中砷的去除率为47.7%;而在自然光或UV-254光照条件下反应2h后,溶液中砷的去除率接近100%。在施氏矿
摘要:为探究饲喂发酵饲料对蛋鸡粪便堆肥腐熟、氨气排放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以饲喂基础日粮蛋鸡为对照组(T1),试验组蛋鸡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加2.5%(T2)、5.0%(T3)和10.0%(T4)的发酵饲料,收集各组鸡粪进行好氧堆肥试验。结果表明:随堆肥进行,各组堆肥温度均先升高再降低,pH在高温期快速从7.0左右升至9.1。至堆肥结束,T3组和T4组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99.4%和87.1%,远高
摘要:针对目前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处理污水时存在严重的膜污染问题,结合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fuel cell,MFC)处理污水时可产生电能的特点,本研究耦合MBR与MFC,构建新型电化学膜生物反应器(Electrochemistrymembrane bioreactor,EMBR),探讨EMBR处理猪场污水的可行性,并对比评价闭路和开路连接方
摘要:为评价稻秸秆对羊粪好氧堆肥理化特性和氮素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湿质量比的羊粪与稻秸秆为原料,进行好氧堆肥,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分别为9:1、8:2、7:3、6:4和5:5,研究稻秸秆与羊粪不同湿质量比组合对羊粪堆肥进程、堆肥理化性质、气体排放以及氮损失的影响,对比不同堆肥产品特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堆肥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稻秸秆能够加速羊粪堆肥进程以及有机质分解,使堆肥体3d内
摘要:为探究蛴螬在中药渣生物转化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蛴螬转化实验(周期20d),研究了新鲜中药渣、发酵中药渣及其与有机物料(木屑、秸秆)配伍经蛴螬生物转化前后的养分含量、腐熟度指标及生物转化率的响应。结果表明:与生物转化前相比,转化产物总养分含量(N+P2O5+K2O)由1.59%-2.94%显著提升至3.36%-4.27%,有效氮(硝态氮+氨态氮)含量显著增加,碳氮比(C/N)由20
摘要: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不同稻作种植制度下温室气体排放对秸秆还田的响应,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连续监测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双季稻、再生稻和春玉米—晚稻(玉稻)3种稻作模式甲烷(CH4)、氧化亚氮(N20)排放通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双季稻和再生稻周年CH4累积排放量分别比玉稻模式高175.5%和203.4%(秸秆还田)及109.6%和126.4%(秸秆不还田);秸秆
摘要:为了研究水位变化对淡水养殖鱼塘消落带沉积物温室气体(GHGs)排放的影响,结合前期野外观测数据,选取南京市温室气体高排放的养殖鱼塘消落带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微宇宙培养实验,设置高水位、低水位、先高后低和先低后高4个不同水位的处理组,并结合气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3D-EEMs)等方法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静态高水位组的CH4累积排放量是静态低水位组的3.4
专家简介 陈伟,1985年出生,2016年博士毕业于英国Lancaster University,获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17-2018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型有机污染物(EOCs)及持久性毒害污染物(PTS)的环境地球化学及其健康效应研究。现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新污染物治理专委会委员,欧洲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华人学会
专家简介 冯兆忠,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现为世界林业组织IUFRO 8.04副主任、国家环境基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任SCI《Science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