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研究本土Cd超富集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和3种外来入侵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和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对Cd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和生理响应的差异,采用室内盆栽试验,通过设置0、2、10、30 mg.kg-1不同Cd含量,探究本地种龙葵与3种入侵植物在不同C
摘要:为降低镉(Cd)在水稻中的累积,本研究利用水培实验探讨了叶面喷施蔗糖调控水稻幼苗Cd吸收和转运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连续喷施3次浓度为1.0 g·L-1蔗糖后幼苗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6.7%和22.0%,丙酮酸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1.8%、23.6%,α-酮戊二酸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7.5%和35.3%,谷氨酸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65 .3%和40.3%,难溶态Cd分别显著增加63.
摘要:为探究Cd污染对棉花纤维品质和棉籽油质量的影响,明晰棉花产物质量变化规律,本试验以棉花晶种中棉所65为材料,设置6个土壤有效Cd含量[0.97 mg·kg-1(Cd1)、11.21 mg·kg-1(Cd11)、14.26 mg·kg-1(Cd14)、23.30 mg·kg-1(Cd23)、49.36 mg·kg-1(Cd49)和77.11 mg·kg-1(Cd77)],测定不同含量Cd胁迫下
摘要:为探究不同土壤调理剂对农田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耕地污染修复治理方法,实现精准选用调理剂进行安全生产的目的,本试验分析了市售6种土壤调理剂在4种不同早晚造用量条件下对土壤pH值、土壤重金属总量、土壤有效态Cd含量、稻米重金属含量和稻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6种调理剂均可提高土壤pH值,6种调理剂对土壤pH值的提升效果排序为金葵子>粤田>营养阻控剂>天象>铁基生物炭>铁改
摘要:为查明受污染农田的污染范围、污染程度,采取有效阻控手段,避免危害产生或扩大,在安徽省南部某县采集了不同深度的土壤、地表水、底泥以及地下水样品,测定不同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和其他特征参数,分析不同环境样品的污染程度,并通过同源性分析、聚类分析、空间变异分析等方法解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分析农田土壤的污染程度和范围。结果表明:调查区域部分农用地和林地土壤样品中镉、镍、铬、铜、铅和锌的含量超过其pH
摘要: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泥鳅扰动对土壤孔隙水中砷(As)含量的影响,采集湖南浏阳稻田表层土,以泥鳅为扰动生物,对泥鳅扰动土壤孔隙水中As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土壤-水环境中As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泥鳅扰动后,土壤pH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扩散层变宽,并逐渐向深层土壤扩散,泥鳅组土壤pH表现为:中密度组,低密度组,高密度组,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土壤溶解氧(D
摘要:为了解沿海地区农田土壤中抗生素的残留及风险状况,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区域(37个点位)和广东农业产值第一市茂名市(93个点位)共采集了130个土壤样品,采用固相萃取(SPE)-超高效液相色谱(UHPIC)-四极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Q/Orbitrap MS)法检测分析了土壤中7类抗生素即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和氯霉素类的残留情况,通
摘要:为研究麦饭石和硝酸钾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本试验通过向石油污染土壤中投加麦饭石和硝酸钾,比较了两种修复剂对不同污染时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作用和毒性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新污染土壤,施加硝酸钾和麦饭石修复110d后,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去除率分别为12.03%和17.09%。其中,施加硝酸钾修复45d时主要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硝化
摘要:为健全红霉素的陆生生物毒性数据并对红霉素在土壤环境中的风险进行表征,本研究选用生菜、油菜、油麦菜和白菜为供试蔬菜进行红霉素不同浓度下的水培试验和盆栽实验,探究了红霉素对蔬菜种子萌发的胁迫效应和机制,通过ECOTOX数据库搜集相关数据,得出红霉素在淡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中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并根据盆栽实验结果对红霉素进入土壤后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红霉素胁迫下,供试4种蔬菜种
摘要:为探究生物炭长期施入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比较短期(1个月)施用生物炭(BF)和生物炭施入3a(BA)对SOC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入显著提高了S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轻组有机碳(IF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相比不施生物炭处理(CK),施用生物炭处理土壤的POC、EOC、LFOC和MBC分别增加了9
摘要:为探究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小麦秸秆添加对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法,向黑土、风沙土、紫色土和黄棕壤添加小麦秸秆,以揭示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外源碳添加的响应机制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秸秆处理相比,添加秸秆处理的4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前21d显著增加,之后趋于稳定。在培养的前7d,4种土壤CO2累积排放量迅速增加2.41-3.87倍,此后持续稳步增加;培养结束
摘要:凋落物分解是植物向土壤输入有机碳的主要途径,蚯蚓和矿物的存在会改变凋落物的分解及其腐殖化。为探究培养后蚯蚓和矿物对玉米秸秆的有机元素组成、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以及腐殖化程度的变化,本研究以玉米秸秆(cs0)为原料,分別通过添加蒙脱石和赤铁矿(原料:矿物=7:3,m:m),在蚯蚓活动下进行135d培养,标记为:玉米秸秆(CS)、玉米秸秆+蒙脱石(CSM)、玉米秸秆+赤铁矿(CSF)、玉米秸秆+蚯蚓
摘要: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为明确强降水对麦田不同肥期氨挥发损失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田间模拟降水试验,研究了强降水对麦田氨挥发损失和耕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及硝化潜势的影响,并结合微域试验分析了氨挥发损失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田间试验设置施氮处理(CF)与不施氮(CK)对照,以CF处理施肥时间为基准,分别在基肥、越冬肥和穗肥施肥后第7天模拟强降水(90 mm),监测农田氮素径流和渗漏损失,并进行连续1
摘要:为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对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产量及土壤无机氮变化的影响,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农民常规尿素处理(CF,N450 kg·hm-2)、等量控释肥替代处理(T1,N450 kg·hm-2)、常规减氮处理(T2,N315 kg·hm-2)和减氮控释配施处理(T3,N 315 kg·hm-2)5个处理,分析减氮及控释肥处理下玉米产量及土壤无机氮状况。结
摘要:本研究选择壳聚糖作为改性剂对水稻秸秆生物炭进行改性,通过批量吸附试验探究了原始生物炭(BC)和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CHBC)对溶液中单一或复合存在的典型抗生素四环素(TC)或磺胺甲噁唑(SMX)的吸附性能,并结合多种表征技术探究其对抗生素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壳聚糖增加了生物炭表面氨基(—NH2)、羟基(—OH)和羧基(—COOH)等活性官能团,显著提升了生物炭对抗生素的吸附能力,其中C
摘要:为了研究中试膜生物反应器在不同运行参数下处理高浓度奶牛养殖污水时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情况,对不同污泥龄(Sludge retention time,SRT)、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和曝气 方式(连续曝气、3种间歇曝气)形成的5种工况下MBR微生物组成、多样性以及优势菌群分布进行了
摘要:为有效控制沼液贮存过程中的温室效应,以锯末为覆盖材料,探究在沼液贮存过程中不同覆盖厚度(2、4 cm和6cm)对氨气(NH3)和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排放、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综合温室效应为评价指标,筛选出经济有效的降低温室效应的覆盖厚度。结果表明:锯末2、4 cm和6cm覆盖对NH3减排率分别为37.5%、19.4%和24.2%;对N2O减排率分别为-84.7%
摘要:为了破解低温条件下玉米秸秆堆肥处理时升温难及堆肥成品腐熟度低的难题,本试验在10℃条件下从常年堆积玉米秸秆场所下的土壤与玉米秸秆混合样品中,筛选出3株菌株制成冷适应性菌剂,与已有的超高温菌剂(≥50℃)联合用于低温条件下玉米秸秆的堆肥,探究两类菌剂在堆肥过程中的作用,最终确立一种低温条件下冷适应性菌剂与超高温菌剂联合应用进行堆肥的方法。结果表明:未添加菌剂(CK)、单接种冷适应性菌剂(T1)
摘要:为了钝化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本实验以猪粪和玉米芯为原料,共设置添加酸性生物炭4%(F1)、酸性生物炭4%+钙基膨润土4%(F2)、碱性生物炭4%(F3)、碱性生物炭+钙基膨润土4%(P4)、未改性生物炭4%(F5)、未改性生物炭+钙基膨润土4%(F6)、钙基膨润土4%(F7)和无添加(CK)8个处理,开展为期40d的好氧堆肥实验,研究酸碱改性生物炭和钙基膨润
摘要:为探究最佳产率途径,并评价其生化腐植酸的活性,对生物干化餐厨废弃物通过堆肥制备生化腐植酸过程进行研究。以经生物干化初始发酵后的餐厨废弃物为主料,木屑为辅料,设置C/N为25(CN25)、20(CN2O)、15(CN15)3组堆肥处理,选取堆肥中腐植酸产率最大的处理,提取腐熟度为5 0%、80%[即种子发芽指数(GI)为50%、80%]的生化腐植酸,按不同施用浓度[o(Y)、20、40、80
摘要:为量化环境因子、施肥技术、粪污理化特性等因素对液态粪污还田利用后氨排放系数的影响,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通过对52篇文献、总计454组数据的分析,探究了土壤性质、液态粪污性质、农田管理措施等16个因素对土壤氨排放系数的影响,并利用MatLab机器学习器训练和构建氨排放系数模型,对农田氨排放系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通过Meta分析发现粪污类型、粪污干物质含量、液态粪污施用方式、土壤pH
摘要:为实现原位在线精准监测氨挥发并探究农田氨挥发实时排放特征,本研究将自主研发的基于薄膜梯度扩散的电化学氨气实时传感器(GPMCP)应用于施用基肥和分蘖肥后的水稻田进行氨挥发实时跟踪监测。结果首先证实了农田温室气体(CO2,CH4和N2O)均对GPMCP监测结果无影响,表明了GPMCP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基肥和分蘖肥期的氨挥发跟踪监测发现,日间平均氨挥发量约是夜间的3倍,每天的11: 00-1
摘要:为阐明水稻植株源、库特征与稻田CH,排放间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设置ON(不施氮)、150N(S0)(施氮量150 kg·hm-1,不剪穗)、210N(施氮量210 kg·hm-2)3个氮肥处理,并在150N处理下设置剪半穗处理,测定稻田CH4排放、根系分泌物有机碳含量、源库大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2ION处理相比,150N(So)处理下水稻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库容分别显著提高6.7%和6.
摘要:为探究不同密度稻鱼共生模式对双季稻田甲烷(CH4)排放及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双季稻不养鱼常规种植(CK)、双季稻养鱼3 000尾·hm-2(DY1)、6000尾·hm-2(DY2)3个处理,采用大区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密度稻鱼共生模式对双季稻田CH4排放及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DOC)及微生物量碳(MBC)的影响。结果
摘要:采用固相萃取净化结合GC-MS法分别建立了测定水/土样品中典型有机浮选药剂(α-松油醇)的方法。采用DB-5 MS进行色谱分离,电子轰击(EI)-选择离子检测(SIM)和基质标线进行定量分析。水/土样品均采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水样萃取时,先将其pH值和盐度调整为7.5和0.5%,之后采用二氯甲烷进行3次萃取;土壤萃取时采用二氯甲烷进行2次振荡萃取,萃取液旋转蒸发近干后用1 mL甲醇定容为萃取
专家简介 张静泼,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海南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土壤碳氮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等人才项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现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氮素工作组副主任委员。 孟磊,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海南大学教授、博
实验室负责人 王宏镔,1974年10月生,2005年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等学校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区农作物食品安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实验室简介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生态学实验室隶属于土壤
10月1日,由北京市耕地建设保护中心牵头制定的北京市地方标准《拟新增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技术规范》(DBII/T 2263-2024)正式实施。这是针对拟开垦耕地领域发布的首项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标准,填补了新增耕地验收中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技术空白,对把好耕地质量入口关、保证新增耕地资源“量质并重”,坚守耕地资源的安全底线以及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一条的相关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