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家罗小平是星海音乐学院教授,长期来以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在讲究抽象思辨和逻辑推演的我国音乐学界,女性学者原本不多,而小平教授能够从众多男性同行中脱颖而出,取得丰硕学术成果且在业内享有盛名,委实不易。 我比罗小平教授痴长两岁,现均为“八零后”耄耋老人矣。彼此结识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因分处天南地北,有关山阻隔之遥,故直接交往不多,但她公开发表的文论倒是读过不少,虽算不上系统,
2000 年,田青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评审现场,通过三分钟的点评,指出了参赛选手声音的同质化问题,倡导声音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审美,继而推出了“原生态唱法”的概念。原本的一家之言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始料未及的是,原本在声乐比赛舞台上的争辩,扩大到了音乐学界乃至文化界对民间与非民间、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思考上来,连带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此类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很快,“原生态”一词在社会层面成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能够以自己的音乐经受住群众考验、历史考验的,应该首推聂耳。 ——汪毓和(《聂耳评传》) 聂耳的音乐中有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对音乐技术与观念的突破与创新,最重要的是在他音乐实践与思想觉醒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为人民而歌的创作方向与宗旨。他用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与深刻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谱写出时代语境中广大人民群众悲戚的苦难与真挚的情感,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产阶级的革命
2024年7月20日,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委约武汉音乐学院龚华华教授创作的《中国第一交响乐:楚魂》,于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年度音乐季闭幕音乐会上演。静心聆听之,无不被其中那些历史文化的声韵、细腻精当的技法、浓淡相宜的音响等特质所吸引。这部交响乐由“筚路蓝缕”“巫歌祀舞”“章华长袖”和“奋翅而飞”四个乐章构成,在时长近五十分钟的宏大叙事中,作曲家运用不同流俗的体裁模式与形式语言,为我们唤起那古楚国遥远历史
2024年9月10日晚,由深圳交响乐团、宝安爱乐乐团和深圳交响乐团合唱团联袂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歌剧厅成功首演了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丹布创作的大型交响合唱史诗《玛纳斯》(赵阔江作词)。音乐会由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林大叶执棒, 大湾区千余名音乐界人士和音乐爱好者齐聚滨海艺术中心, 共同聆赏了这部歌颂柯尔克孜族伟大民族英雄玛纳斯的交响乐作品。 一
大型民族管弦乐《雄安》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河北演艺集团支持打造,作曲家王云飞创作,河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以下称“河北民族乐团”)演出。自2023 年问世以来,《雄安》赢得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与作品创新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2024 年4月,在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乐之春”系列
一、前言:秋之四部曲 2024 年9 月22 日迎来了阴阳相半的秋分,也迎来了姚晨新作《秋怀》(Sentiments:Autumn,2024)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首演。当乐团首席结束独奏放下小提琴琴弓的瞬间, 笔者当下最直接的体会就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但郁结难抒! 通过印象主义风格带出的压抑与想任意宣泄的悲痛在这部声乐套曲中始终拉扯直至两者在曲终被化解。在第一首零碎的静境中,我们向男主人
2024年11月16日至18日举办的“深圳·世界合唱理事会民族合唱交流周” 暨第二届童声耀中华·民族童声合唱周由4场多民族合唱工作坊、一场多民族童声合唱音乐会以及一场世界民族音乐特色研讨会组成。深圳飞越彩虹合唱团、深圳音乐厅小金树多民族童声合唱团、飞越彩虹(云南打洛)布朗族童声合唱团、飞越彩虹(新疆)塔吉克族童声合唱团、塔县深塔中学·春蕾梦想合唱团以及基诺·奇科阿咪组合等多个表演团队联袂于深圳音乐
AI时代音乐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变革已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命题。本文基于2024 年5 月集美大学主办的“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通过整合中国、美国、英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216 位学者(含111 位发言人)的23 场主旨演讲与88 组研讨数据,系统探讨人工智能驱动音乐教育创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研究聚焦AI 伦理风险治理、音乐语料库构建、技术素养培育、智能评价机制及教育场
数字素养是一种综合思维方式和行动能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素养。随着全球信息化、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数字素养已成为数字时代每个公民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在教育领域中,作为信息素养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典型形式,数字素养推动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刻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和变革。2022 年,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来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意识,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譹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是
1953年,对于传统笛乐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冯子存先生开创了新的“笛子独奏”表演形式,这对他本人和整个行业都产生了飞跃性的影响。从此传统笛乐开始从立足传统到跳出传统的现代化蜕变,技巧体系、审美维度、精神内蕴都加速扩张到全新的领域和高度。作为当时传统笛乐的集大成者,冯子存给后世指明了新的艺术芳草地。他不仅以叹为观止的技艺和继往开来的气派成为一代宗师,直接开辟了行业的新天地,在教育上更是百年树人,为
桑桐先生创作于1947 年的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小提琴曲《夜景》(钢琴伴奏)经时任国立音专教授德国作曲家尤利乌斯·许洛士的介绍,分别于1948 年4 月18 日和25 日在美国新闻处筹划下首演于上海美国学校,由奥地利钢琴家卡尔·施太纳(Karl/ Steiner,1912—2001)和中国小提琴家章国灵(Tsan/Kuo-Lin,约1927—)担任演奏。这两部作品是中国早期无调性音乐的代表作
贾湖遗址自1983年首次发掘, 至今已历时四十余年,共进行了十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史前遗迹遗物,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和中国考古百年百大发现之一。其中,陆续发掘出土的近五十支骨管被认为是中国音乐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见图1)。① 随着最近几次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发现骨管样本不断增多,对于重新认识这些骨管的属性与功能提供了新的材料支撑。本文作
金秋十月, 贤聚申城。2024 年10 月26 日—27日,第十三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国音协音乐美学学会发起,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音乐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上海音乐学院中小学艺术“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重点人文学科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和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联合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这无疑与其独特的学科性质与特色、历史积淀、研究领域、多元化的方法以及广泛的应用价值紧密相关。 一、该学科的性质与特色体现了其生命力旺盛的优质基因 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互动关系与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探索音乐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规律,还要分析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功能,以及后者对音乐形成、发展的影响。因此, 其学科性质反映了人类与音乐的深层联系
1986 年,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现骨笛,迄今已逾38 载。截至2013 年,贾湖遗址先后历经八次发掘, 共计出土骨笛44支,其中完整和残损的7 孔骨笛有18 支。据碳14测定,贾湖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9000—7500 年,贾湖先民在这里生活大约1500 年的时间。贾湖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每期约有500 年。骨笛集中发现于中期,并且以7 孔(指孔)骨笛居多。早期骨笛有2 孔、5
在音乐和考古领域,张居中的名字始终与“贾湖骨笛”紧密相连。1986 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一支“穿孔骨管”,在他的手中从“无名器物”升华为改写人类音乐史的“贾湖骨笛”。这一发现不仅突破了学术界对史前艺术的认知边界,更用实证将中华文明的音乐基因追溯至九千年前。 作为贾湖遗址考古发掘的关键人物, 张居中的贡献不仅在于发现、鉴定这些文物,更因他致力于推动它们在学术领域不断被深入研究。从发现之初
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映射了不同民族的历史脉络、社会结构与文化特质。然而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传播路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音乐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其应用范围从音乐创作到个性化内容推荐,正在重塑音乐产业发展的生态。在此背景下,关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现状,以及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方面的潜力及
一、叙言 浏览了山东艺术学院刘晓静教授近期出版的巨作《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触及良多思绪,钩沉岁月往事,联翩浮现。三十年前“明清俗曲”博士论文选题时的场景和情形,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是年轻岁月的灵动,那是理想逐求的挚念。沪中汾阳路20 号院里,悠荡飘散的琴声、歌声、读书声,留下了无数学子青春年华的遇见。也就不禁想起晓静教授和我共同的恩师,即本书的审订江明惇教授对于我们一直以来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