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而言,无论从创作数量,还是镜头覆盖率,“70后”与“80后”无论如何都是今天时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换句话说,要判断所谓今天时代文学艺术的基本走向,绝对不是那种昙花一现般以“异类”形象在所谓合适时刻出现,勉为其难地代表一下此时代的“厚重”,象征主义地充当一下此时代“知识分子声音”的史诗性、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东西,而是填充绝大部分时空、占领绝大多数版面,仿佛只能由该时代堪当此任的角色提供的今天
作者简介: 吴新斌,1973年生于福建武平。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理事,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剧谈》杂志主编,福建省舞台美术学会会长。近年来,在从事剧协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关注和研究当代戏剧的创作与发展。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戏剧》《剧本》《艺术评论》及文化部《艺术通讯》等报刊发表戏剧论评文章百余篇。出版戏剧评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新语境下的话语重构——当代戏剧丛论》,是作者吴新斌2008年以来所撰写的戏剧理论评论文章的汇编。如同书名所言,当代戏剧艺术在“新语境下的话语重构”,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新斌本人多年来对于戏剧事业的那份执着和坚守,本书中那一篇篇勤于思考、富于新见的美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说新斌其人。 当年认识新斌时,他还是一位戏剧界的新兵,年不及而立,却已经担当起主
两年前,我诚惶诚恐地叩开了福建省戏剧家协会——这扇对我来说充满吸引力又有点神秘的大门,一张和蔼的笑脸从书山高摞的办公桌后抬起,他,就是此文的主人公——吴新斌先生。 早先闻听吴新斌先生不仅是剧协干部,亦是一名出色的戏剧评论家,身兼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数职,又是国家“文华奖”评委……我还担心在这么多头衔和光环下的新斌先生会不会难以接近?接触以后发现,生活中的新斌先生十分随和、健谈,每次求教于他,我都受
经过半个月的培训,我们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今天,高原的阳光分外灿烂,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在这里如期举行结业典礼。作为学员的代表,我下面主要谈三点体会: 首先是研讨班确定的主题好。研讨班的主办方中国文联为本次培训确定的主题是中华美学精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也非常具有当代性和时代特色的主题。众所周知,当今的学术界和评论界大量存在盲目西化、唯西方思想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共同的美学情感、美学追求和美学理想的深层内核。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求真求是、向上向善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以及序人伦、倚教化、讲意境、重团圆的情感诉求,都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人类需要并且渴望生活在善与美的世
在视觉文化占据文化发展主导地位的今天,影视作为视觉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借助强大的包容力和传播优势,表现出了无可比拟的社会效力,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某种意义上说,谁领跑了影视文化,谁就在掌握商机的同时抢占了文化先机。无可否认,“影视不仅是主要的产业形态,还是一种不能再被人忽视的文化形式”,一方面影视艺术是读图时代人们文化消费的主要商品形式,需要满足观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是科学技
今天在这里,我们谈论中华美学精神,请允许我从余光中先生谈起。一直都专注于中华文明重建的余光中先生有一句著名的妙语:如果你的女友已经改名叫玛丽,你怎能再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对当今时代民族文化的失语以及在全球化的状态下,公众盲目崇外的做法进行了善意而调侃的批评。在这样的批评背后,我来思考中华美学精神确实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惆怅之余,我突然懂得了梁小斌的那首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我沿着红色
一 尽管西方的古典美术与中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美术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在不遗余力地压制美术中的自然主义的过度蔓延与发展方面表现出了一致性。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有着较为深入的自然主义尝试,不过在古典与学院的标准看来,这种艺术过于在乎现实细节,会妨碍宗教、神话思想的叙述与诠释。在十九世纪,一种类型的自然主义以“现实主义”的名义,掀起了对古典主义“专制(贵族的)”艺术的反抗,获得了“民主”(表现底层大众
壁上艺术创作在当下公共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它具有美化环境、提高公共空间品质,营造精神空间,凸显人文关怀的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意义上的壁上艺术创作已经难以满足公众新的审美价值取向,因此对于壁上艺术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发展方向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超现实主义源于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场艺术运动,目的在于探索人类心智中被忽略的潜意识、梦境的不经意展现,它以各式各样的形态展现在大众面前
2010年网络电影《老男孩》一经推出,引发全民普遍关注,昭示着“青春怀旧”成为一种新的电影生产力;2011年台湾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接连打破台湾和香港票房记录,随后中国市场出现了一大批诸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1、2、3)》《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一系列以青春怀旧为主要叙事题材和内容的影片。在市场化背景下,它们不像传统类型电影那样能够建立起相对稳固的类型
一 在欧美文学之中,法制题材一直就是一个热门题材。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涉及到法律案件当中法律和人性的冲突。如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沙威,就代表着人性与法律正义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读者对于法律与人性之间矛盾的思考。小说中的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了十九年的苦役,沙威作为一个法律执行者代表着法律的威严。然而,他在目睹了冉阿让的善行之后,却在执法和人性之间产生了动摇,逮捕冉阿让是不人道的,不
对这两年的文学,虽然有大致的了解,但没有做过系统的梳理。我就结合自己有限的阅读谈谈对这个话题的理解。 我想,之所以我们经常要谈“中国文学的现象与问题”,其深层原因,恐怕还是源于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创新与发展感到焦虑,同时又抱有很大的期待。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谈文学原创力,谈文学创新,这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语言创新、结构创新、思想创新等等。但我觉得有一个创新很重要,但没有被我们充分关注到,就是文
新时期以来,知识分子作为当代文化视野中一个独特的描写对象,作家也越来越注重知识分子个体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的书写。80年代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里,知识分子陆文婷甘守清贫、认同苦难,在承受悲痛和自我牺牲的过程中享受精神的充实、寻觅人生的价值,这种“原罪”意识成为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思想的共性。然而,这种共性在90年代逐渐消散。与80年代不同,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消费文化盛行和世
湘西民间歌谣是湘西地区民俗民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湘西民众反映生产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其历史悠久,传唱广泛。朱熹《楚辞论集》中:“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请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说的就是湘西民间歌谣中的巫歌。而除了祭祀庆典这种正式场合演唱的巫歌之外,还有山歌、小调、劳动歌、风俗歌等,以一种更为轻松、自然的方式渗透于湘西人的生命形态之中。在湘西,几乎无人不歌,无事
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戏曲艺术,从它初具雏形到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历经千百年的淬炼传承,成为了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繁华喧嚣的大都市,都能听到它的旋律、看到它的舞姿,戏曲艺术也因此被盛誉为“国宝”或“国粹”。由此可见,戏曲艺术在国人心中影响之深、根基之厚、传播之广早已远非其它文娱品种可攀比。然而,近些年来,戏曲艺术却在观众的视线中渐行渐远,甚至门庭冷落。于是乎,自上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事务的方法及原则。在《四库全书》“目录学”分类中属于“经史子集”的“子部”中的“术数类”,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现在又在学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其间精华和糟粕并存。现仅从风水学的原理角度探讨其与现代人居之间的关系。 一、“风水”及其机理内涵 “风水”又名“堪舆”。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堪,地突也。”“突者,犬从穴中暂出也。因以为坳
一、文化景观概念及解析 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
叙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之一,是人认识世界、组织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生活中处处在叙事,而叙事又天然地与时间保持着联系。“故事”本就是指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发生的事件。所以,叙事学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正式诞生后,首先专注于其时间维度的研究,而其空间维度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直到20世纪末,在“空间转向”这一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推动下,叙事学研究中的空间问题才开始凸显。青年学者龙迪勇凭借敏锐的学术眼光,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计划经济让位于市场经济得到了体制上的确认,由此中国从一个注重政治意识形态的泛政治化社会逐渐过渡到一个以经济形态为主潮的商业化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公众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追求物质利益的世俗欲望和大众消费的精神愉悦弥漫了整个社会,精英文化的神圣性和崇高性日渐萎顿,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状貌“呈现出一种多元的走向,形成精英文学
作为先锋诗评家的刘波,在当代诗歌的理论阐释与文本细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一点从其学术专著《“第三代”诗歌研究》时隔一年就获得再版即可见端倪。其新著《当代诗坛“刀锋”透视》[1],就是刘波这些年对当代先锋诗歌的深度聚焦。面对层出不穷的当代诗歌,作为先锋视野下的个体解读论文虽多,但以先锋视角来透析当代诗人诗作的著述还不多见,该书正是这样一本以先锋视角来解读当代诗坛的力作。作者以时代主题之变迁为
巴西戏剧家奥古斯特·博奥的记录剧场观念在当代戏剧界广受关注,博奥理想中的戏剧是普通民众走上舞台,亲自再现自己的命运、经历和境遇,获得与文化精英对等的表达权,揭开被精英趣味和乌托邦理想淹没了的现实人生世相。从某种程度来看,香港话剧团创排的《最后的晚餐》,可称是非纪实版的记录剧场。尽管不是亲历者的现身说法,但是大幕拉开,细微毕至的舞台布景,就像是白描一般地展现了遍布在香港“下只角”的蜗居陋室,依然
收到《何喜庆文集》后,我把小说《好好的天儿,一声雷》认真读了一遍,这是第三次读这部作品,最初的一次是10岁的时候。多年之后,我依然记得这篇作品以及刊载这篇作品的书名《献朵小红花》,这源于作品中那个少年、源于那轻松活泼的语言。我记住了这些,却把作者名字忘记了。17岁,我进入了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读书,偶然一次阅读看到了《献朵小红花》这本书。为追寻儿时的记忆,我急忙翻找《好好的天儿,一声雷》,找到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对报告文学作家尤具针对性和启发性。他说,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张春燕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向东找太阳——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令人感到特别惊喜。这部作品实际上就是写下了一种“崇高之美、信
诗歌这种文学体载是令人着迷并且痴迷的,同时它也是最令人不可随意断定存在意义与价值的。在浩荡的文学史上,诗歌始终以或柔婉或刚烈或缅怀或呐喊的作用贯穿着,不曾有过片刻缺席。它的身影在文字史上最为蜿蜒绵长,也最为引人注目。其间谈论最多的,莫过于如何写好一首诗歌,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这个问题与别的体载最大的区别在于,诗歌的文字性格与形态一度被打上极多的流派标签,成为各个年代不同阶层不同品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