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方式具有系统思维特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叙事的根本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西方以“线性思维方式”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呈现出系统思维特征,具有整体性的理念、全面性的战略、协同性的制度与有序性的过程。需要发挥系统思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引功能,在整体性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环境变化,在开放性维度预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在协同性维度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协调联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论述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基,以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为实践基点,以西方现代化发展弊端为现实镜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历经了从“工业化”目标的初步构想到“四个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从“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等阶段。全面总结和提炼取
摘 要: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对人类自然语言的高度仿真,开启了人机对话新常态。然而,AI生成的语言具有“过去”的时间标签、“祛脸”的主体面相和“呈现”的内在功能等特征,其与面向“将来”、具有“脸面”、侧重“讲述”的人类语言之间依旧存在对立。正是这些对立化的特征,促使大语言模型以迎合用户的方式不断弱化人类语言的批判性,放大“常人”意见对用户的掌控,最终在资本逐利逻辑下,内含流
摘 要: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触及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但混淆了劳动的社会形式与物质规定,因而未能发现“非生产性劳动”中精神生产的独特规律。以康德的先验主体和黑格尔的绝对主体为代表的德国主体哲学,讨论了精神主体自我生成的动力机制,为马克思有关人的主体能动性理论提供了思想来源。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生产劳动的社会历史性
摘 要: 在MEGA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Haben”“Besitz”“Eigentum”“bemchtigen”“Aneignung”等共同构成了一个错综相连的“‘占有’概念语义丛”,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占有”概念逐渐从遮蔽走向澄明。“占有”的遮蔽具体体现为两条线索:一是占有的私人化,二是占有的名词化。“Eigentum”标志着“占有”抵达遮蔽至深处,此时占有表现为抽象
摘 要: 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通过观之有形、叙之有物、触之有感的普遍性形式表达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内容,宣介社会主流文化,传递社会主导价值,发挥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以言行事力量”。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不仅要解决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问题,更要解决其良好形象塑造和理想意图传播等实践问题。 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叙事的现实优化,应当持续提升叙事主体的媒介素养,精准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图
摘 要: 文旅融合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推力-拉力-系泊”理论,对中国沿海经济带26个城市的文旅融合水平进行模糊定性比较集分析,归纳沿海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文旅融合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市场需求体现的推力,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环境质量体现的拉力,科技赋能、信息赋能体现的系泊因素;任一因素都不是构成城市高文旅融合水平的必要条件,却是核心条件;城市文旅融
摘 要: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数字经济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脱虚向实”的重要途径。结合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我国省域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进行测量与对比分析,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该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新型工业
摘 要: 习惯法运用于司法中能够弥补制定法的空白,有助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对625份分家析产案件裁判文书的分析显示,习惯法的司法适用空间广阔,同时,存在以法官主动适用习惯法为主、认可当事人的援引为辅、当事人对习惯法的援引率不高、以间接性适用和模糊性适用为主等特征。其根源在于习惯法自身的特性、适用主体的差异性以及适用程序的薄弱性。对此,在适用前提上,应强化习惯法在民事审判中的法源地位,
摘 要: 围绕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生态圈生存发展的中小企业的数据利益应受到重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数据爬取是获取数据资源的重要方式。当前,尚无专门规制中小企业爬取数据行为的法律规范,法律缺位将导致数据爬取纠纷层出不穷,也增加司法裁判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爬取数据行为进行正当合理的规制,促进数据的利用、共享,助力数字产业创新。中小企业爬取数据正当性不仅需要从私法权益保护路径论证,还需要从竞争
摘 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的颁布,特殊地理区域保护立法逐渐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的新动向。面对一种新类型的环境保护立法,对其基础范畴的研究必不可少。然而,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特殊地理区域保护立法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功能定位不明、体系定位不显等问题。为此,应当采用“特殊地理区域保护法”的表述化解概念纷争,从本质特征与类型化分析入手明确特殊地
摘 要: 追求利润最大化被认为是企业参与PPP项目的主要目标,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企业无偿供给公共服务的现象。为了解释这一认知悖论,基于“情境—行动”分析框架,以X集团参与集中供暖PPP项目过程为例,探讨企业在特定PPP项目中无偿供给服务的行为逻辑。研究发现:企业无偿供暖服务是环保政策与社会情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企业在严峻的环保压力下,以无偿供暖与村民形成利益捆绑,从而置换企业发展所需生存空间的一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引领动员各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党的基层组织力和社会治理能动性同步提升,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动员之路。中国式基层治理孕育于独特的动员结构之中,动员的二重性、广泛性和人民性是党实施政府动员和社会动员的结构性条件,该结构性条件是理解基层治理动员格局的“钥匙”。在党的政府动员场域,追求多个权威合法性的逻辑融合是宏观动因,科层动员是格局再生产的中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优化、内容更新、话语转化、方法创新都需要融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因此,要从多个维度加以思考,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育人、培元、弘业的功能旨归;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批判继承、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经世致用的主要特点;情真意切、引经据典、说理透彻的叙述方式;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辩证思维的研究思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