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强国区别于国际通用概念,其内涵生发于中国土壤。充分考虑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历史传承的农耕文明和农业思想、农业发展“大而不强”的现实基础、农业“优势待发”的有利趋向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农业发展思路等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独有课题,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为基础支撑理解农业强国及其建设。中国式现代
摘要:耕地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其保护主体应涵盖政府、土地所有权主体、土地经营主体等面向。土地经营主体作为耕地最为直接的使用人,享有耕地收益权利,决定了其作为直接的耕地保护义务承担者,并为耕地破坏行为承担不利后果。然而,现有法律就土地经营权属性和土地经营合同内容的规定含糊,难以稳定土地经营主体保护耕地的主观意志,且在土地经营主体耕地保护的权义规则失衡的背景下,难以为耕地保护提供规则指引。为此,通过
摘要:代际支持是现阶段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在国家鼓励生育背景下,通过构建“能力-环境-意愿”框架,探讨民族地区脱贫家庭代际支持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民族地区脱贫家庭的代际支持有助于提高生育意愿,其中经济账起主要作用,情感账以经济账的作用为前提;第二,在经济账中,民族地区脱贫家庭的代际支持主要通过能力驱动机制影响生育意愿,即通过降低抚育成本、增加核心家庭收入和节约教育成本来提升生
摘要: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和国际局势剧烈变化,加剧了我国人地矛盾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挑战,加强耕地保护迫在眉睫。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普及成为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的重要途径。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和社会互动理论,揭示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并不是“万能药”:农户的在线农业信息搜寻显著促进了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但是在线社会互动削弱了在线农业信息搜寻的积极效应;且由于存在“回声室效应”,如果
摘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基于长三角地区2012—2021年41市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水平提升1%会引起乡村振兴水平提高0.1%;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作用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因此,为推动长三角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承继全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正值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要实施关头应运而生。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程度的不断加深,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促进法》既要严格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还要符合“三治融合”,保证有效实现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虽然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存在乡村正义与治理秩序等多元价值,但是,其在实现与推进过程中仍需要关切不断出现的“三农”问题,并以立法体
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资源型地区社区基于自治乏力与治理格局碎片化、复杂责任主体的场域交互以及各类特殊人群与利益分化等问题,形成了鲜明的资源型城市社区的治理特征。从“政党—国家—社会”的三元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于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转型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思考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内涵,尝试回答党建引领逻辑与治理逻辑如何在基层社会的实践中真正有机结合形成统一体。山西省D社区通过
摘要:从资源形态与身份特征来看,我国农村有着差异化的村治主体谱系,但学界通常在基层治理的精英研究传统中对其予以检视,忽视外部制度变迁及其推动的村级治理“去精英化”,由此遮蔽了“常人治村”这一经验事实。调研发现,“常人治村”具有行为取向的弱发展性、行动价值的公共导向以及权威来源的外部赋权等实践内涵。从生成逻辑来看,基层政府借助科层体系的制度通道,对村级治理情境进行了有力塑造,主要表现为治理任务过密化
摘要:治理性自组织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在基层亟需提升治理能力的背景下,治理性自组织成为不少村庄的发展重点。本研究基于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协同治理理论,重点剖析了一个治理性自组织如何产生,如何运作及其在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此来阐述该类自组织参与村庄治理的社会基础。研究表明,治理性自组织的社会基础包括组织条件对应的村庄精英动员,内容条件对应的治理事务与治理结构契合,以及制度条件对应的村规民约落
摘要: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为乡村汇聚人才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新乡贤作为一种“软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宝贵资源。在对新乡贤的内涵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炼出新乡贤乡土性、公益性与前瞻性的特点,并依据是否在场和动力来源双重标准将新乡贤划分为“在场—内生型新乡贤”“在场—外生型新乡贤”“离场—内生型新乡贤”和“离场—外生型新乡贤”四种类型。乡村振兴战
摘要: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土文化是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根基,但文化发展也是乡村发展的弱项。乡土文化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塑造“人”,乡土文化的多元功能属性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契合,可以通过构建“乡土文化+人”联动框架,剖析乡土文化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机理。然而,乡土文化赋能面临着人口、文化等方面的难题,为充分发挥乡
摘要:定点帮扶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帮扶方式之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定点帮扶工作主要通过动员定点帮扶单位,发挥部门优势资源以及派驻帮扶力量的作用,吸纳与整合各方帮扶资源,协助地方实现发展目标。文章基于对L县定点帮扶工作的实地调研,以内源发展理论为分析视角,呈现定点帮扶工作机制的实践状况与面临挑战,形成优化定点帮扶工作机制的策略与路径,促使定点帮扶工作力量真正成为推动地方实现内源性发展的重要助
摘要:延续既有征地研究中利益博弈的视角,研究发现“村庄治理结构”是影响征地博弈样态的独立因素。区别于将行政村默认为利益博弈中的村级主体,研究关注“组强村弱”治理结构下小组作为博弈主体的征地实践。基于赣西H村的实证分析发现,“组弱村强”治理结构的产生与村庄分布形态、宗族认同和土地集体所有等因素有关。它对征地博弈的影响在于:对外博弈中,小组因一致行动能力而具备更强的议价能力;在组内博弈中,小组具备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