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情”“理”交融的理论体系,既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也有深厚的情感意蕴。在其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情感面相、人民对文化的情感诉求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自信基调等情感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确立了这一思想的共情力量、人民品格与强国使命。在理论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情、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之情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尊重之情等丰富的情感表达,体现出生动性与真实性。在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趋势、国际科技制高点激烈竞争态势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使命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回应。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
摘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源于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对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深邃理论思考,积淀了党百余年奋斗的坚定历史自信,凝结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内生品格与基因禀赋。基于锻造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等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探索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路径策略,实现自我革命与社会
摘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共产党新人观的重要范畴。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新人观在价值维度上,从真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个体与集体的高度统一中,确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彰显全人类解放的价值意蕴、指向“自由人联合体”未来形态,明确“为谁培养新人”的目标;在特质维度上,界定了新人的理想信念、本领技能、综合素质与精神状态等方面的要求,明晰“培养什么新人”的标准;在实践维度上,着眼于在坚持党
摘要:政党责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明确了为人民谋幸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为民族谋复兴的政党责任。为人民谋幸福是政党责任的逻辑起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党责任的集中体现,为民族谋复兴是政党责任的价值旨归,三者共同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党责任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夯实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党责任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达成共识,依靠“国家—政党—人民
摘要:算法技术不仅是智能化时代的科技引擎,更是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变量。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地位—角色理论分析算法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多元互动和权力关系是一种更为中观和动态的考察范式。从内在逻辑上看,算法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互动依循“差位—借位—高位—复位”的复杂机理。算法技术出场的工具隶属地位与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之间的位能差异使两者呈现出一种差位状态。然而,在向数字技术和商业资本的双重借位过程中
摘要: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如何走向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世纪40至60年代,马克思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生成逻辑和历史进程的客观分析,探讨了西方殖民侵略对东方落后国家的“双重使命”,认为东方社会必然以资本主义方式走向现代化;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则着重分析了东方社会经历特殊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非资本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便是对马克思晚年关
摘要:政治认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情感倾向深刻影响着政治体系成员的政治行为,而心理与行为的二元分离却无法确保体系成员在行为上始终忠诚于政治体系。当前的政治认同研究陷入只强调内心认同而忽视外在行为的研究误区。“政治接纳”的出场为政治认同研究摆脱这一误区提供了新的出路。“政治接纳”作为一种政治认同基础上的外化行为,主要由制度接纳、价值接纳、政策接纳和过程接纳等核心要素构成,并具有增强政治合法性、维护政治
摘要:人民立场关乎党的生存和发展,体现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内蕴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战略的价值之维、着眼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守人民立场的实践之维。广泛凝聚共识,是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前提;贯彻群众路线,是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传家宝;践行新发展理念,为坚守人民立场提供动力和支撑。从理论、价值和实践方面系统分析并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有
摘要: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数字技术根本而广泛力量的变革下成为“数字青年”,而他们的道德建设深度关乎数字中国建设。区别于以往的青年群体,“数字青年”有着显著时代印记的不同生存画像,具体表征为认知方式过度注意、社会交往圈群聚合、实践活动时空规则新构,而这些更是为他们道德发展创设了新环境。然而,在“数字青年”的生活图景中却又存在着信息过度注意模糊道德认知、圈群价值取向误导道德判断、实践活动
摘要:人工智能已然成为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爆发力的技术手段。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强烈冲击,非简化问题本质的“价值中立说”所能够涵摄和覆盖。人工智能营造的便捷生活表象遮蔽了人作为主体被技术裹挟的事实和难以“逃逸”的困境。“存在的非存在”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主体性存在的二元悖反,作为行动元的人类现实地存在于人工智能“座架”的经验世界,但却成为“不被需要”的“非存在者”。人工智能的历史性在场与技术化运作愈益
摘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基本原则。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尊重农民的主体性提出新要求,但帮扶模式失策、认同失效和农民失能等因素消弭了农民的主体性,使农民陷入主体地位虚置、主体身份认同较低、主体性缺失等多重主体性困境。因此,唯有从权能支撑、认知提升、利益激发三个维度加以破解,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才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
摘要:受资本垄断、平台唯流量论、明星失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饭圈”呈现无序性与对抗性特征。以叙事分析的研究范式为切入点,可发现“Z世代”在追星过程中存在权利行使的边界意识模糊、法律规则的敬畏意识欠缺、网络欺凌的风险意识淡漠以及自我保护的权利意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为此,应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方案、落实平台监管责任、强化主流价值引领、调适法治教育方式为主流文化与“饭圈文化”搭建对话平台,在提升“Z世代”对法
摘要:数字资本时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智能化实现了对劳动方式的智能重构,数字化的劳动方式直接导致了“交往新异化”。面对现实,西方左翼学者从数字化生存下人的生命政治新形态、数字劳动和新异化现象等方面对“交往新异化”展开了批判,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交往新异化”的诸多面向。然而,这些批判大多局限于视域狭窄的表象剖析和伦理判断层面。为深化对“交往新异化”的认识,理应回到马克思的语境下,以“交往异化”为分析
摘要:美国等西方国家鼓吹和散播的“中国技术威胁论”,立基于西方进攻性技术民族主义和“修昔底德陷阱”的观念基础。“中国技术威胁论”表现样态复杂多样,集中表现为中国技术“偷窃论”“间谍论”“霸主论”“数字威权论”“武器研发威胁论”五种类型。“中国技术威胁论”是遏制中国发展的“中国威胁论”新变种,是资本主义国家转移治理危机民众视线进而维护治理优势幻象的新伎俩,是塑造中国负面形象进而恶化中国对外交往环境、
摘要: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全球治理是一种基于价值支撑和价值目标的世界历史实践,会随着民族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诉求。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价值曾在传统解构和现代建构中发挥过历史性作用。然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宰制的全球治理已经达到其历史效能的极限,世界历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全球治理须实现从“统治”到“治理”的价值转变。因此,全球治理的价值重塑必
摘要: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基础上的人机交互,在文化内容生产力、文化传播影响力和文化传播驱动力上展现出巨大优势,同时也带来了构造技术陷阱、诱发思维惰性、固化信息壁垒等问题。在文化传播领域如何利用技术赋能的同时规避技术操纵和剥削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命题。因此,需在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文化传播带来的变革与风险双重考验的基础上,以主流价值为导向充分利用智能优势、促进文化生产
摘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强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认同、凝聚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力量、培育时代新人。面向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自觉抵制西方价值渗透,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以开放交流促进合作共赢,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时代背景与发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