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是当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追根溯源,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思想中获得启发。《法兰西内战》是总结巴黎公社运动历史经验而创作的经典文献,凝结着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系统思考,包括对无产阶级政权的职能分析、对政权管理社会的能力探讨,以及对政权能力建设的经验凝练。这为我国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昭示着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摘要:《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揭示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使命和宗旨,凸显出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共产党宣言》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使命的内在规定和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需要等维度,阐明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理路;诠释出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集中体现为,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人民至上的主体精神、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
摘要:人工智能风险并非确定性、单一性的风险,而是蕴含着生成多元性、演化交替性、结果未知性的体系性风险,这成为人工智能风险全流程规制的逻辑基础。全流程视域下,人工智能风险可类型化为算法设计风险、数据要素风险、平台控制风险、网络安全风险、自动决策风险等具体样态。人工智能风险规制立法应基于全流程规制视角,在规制范围上,加强全周期贯穿,实现人工智能风险的穿透规制;在规制进路上,注重全过程传导,实现人工智能
摘要:长久以来,“隐私”被精英式的话语表达所建构。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隐私概念兼具“有限控制、合理流动与动态平衡”三种特质,以往强调绝对控制的隐私概念已不能实现逻辑自洽。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研究发现,用户想象中的隐私主要体现为“技术视线的躲避”,并存在隐私概念泛化、边界失控与隐私赤裸三种状态。用户依据主体性识别、选择性形成与协调性决策三大规则来进行隐私边界管理。在人与技术共存的智能社会中,应以技
摘要:激活和培育公共性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党建引领是激活公共性的关键要素。突出善治导向的缔造型积极治理基于党建势能促进政府、社会和民众之间的共同缔造行为以及尽责式治理,注重积极治理与共同缔造的统一;以敏捷驱动机制提升政府的回应性治理水平,以参与式治理机制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人民性;着力构建党建统合、条抓块统以及社会协同的闭环式基层治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大治理观”。 关键词
摘要:中国社区是建构中的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角色与行动方式也发生着变化。现阶段,社会组织何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基于对C社会组织在E社区治理行动长达4年的跟踪研究,可以发现社会组织通过“社区空间的螺旋式生产”实现了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社区空间的螺旋式生产是一个社区空间不断再生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组织改变了社区空间的生产轨迹,沿着“治理空间—社会空间—物理空间”的次序循环往复地进行
摘要: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2011-2020年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及机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效应对衰退型资源型城市更为显著,并主要通过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起作用。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摘要:为考察“双一流”建设启动后的中国省域高校办学效率水平、差距及动态演进,研究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对2016-2021年中国省域高校办学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测算了省域高校办学效率地区差距来源以及分布态势。研究表明:全国及四大区域平均效率值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变化趋势,最优效率省域数量也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变化趋势。中国省域高校办学效率差距呈现“先下降、后上升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生活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既有研究多关注制度、技术、资源等外部要素嵌入农村养老的重要性,忽略了各地农村养老的经济社会基础及其区域差异特征。基于“养老观念—养老资源”的二重分析,发现发达地区宗族性村庄老人尊养观念浓厚,养老资源丰沛,养老状况较好;发达地区原子化村庄老人自主观念强烈,养老资源丰富,养老生活品质次之;欠发达地区宗族性村庄老人在养老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尊养观念浓厚
摘要:延迟退休离我们越来越近。各行业面临的重要难题包括如何安排支持年长职工延长工作、如何更充分利用年长职工人力价值等。弹性工作制可帮助年长职工更平稳顺畅地渡过延迟退休期,渐进地从工作向退休的生活和收入状态切换。本文梳理分析了发达国家实施弹性工作制的理论基础、主要作用、核心要旨,继而针对我国即将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现实环境,提出针对年长职工弹性工作制的主要做法以及配套政策措施,包括完善弹性工作制法律体
摘要:作为中国首创的新概念,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与美国国家公园和欧洲文化线路既有理念联系又有内涵区别的“大结构叙事”;作为一种新体制创制,它既要超越中央—省—市—县的层级壁垒,又要跨越文物与非遗、文化艺术行业和实体产业部类的类型区隔。其特有的“大结构-大功能”架构,旨在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结构和网络关系的重建,既助力文旅融合的深化,又助推国家形象传播方式从语言叙
摘要:“舆论之母”最早见于梁启超《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一文,指称代表、引导或制造舆论的政治家。“舆论之母”的提出根植于一定的历史语境,并与梁启超自身的舆论思想和话语习惯密不可分。近代知识精英从理性、情感和价值三个层面论证了“舆论之母”的正当性。“舆论之母”是传统士大夫向近代政论家转型之后,实现其“成名的想象”和争取话语权的道具,也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精英的复杂心态和现代性启蒙的矛盾性。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故事的“融入性”。以中日诗歌中的班婕妤故事为例,考察中国古典意象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书写与传播,发现中国诗歌多侧重于塑造班婕妤的贤妃形象,背后隐含着儒家思想;日本汉诗则聚焦于放大其“哀怨”形象,折射出日本文学“脱政治性”的传统。中日诗歌中呈现的差异,既基于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也是中国古典意象融入异国文化语境的结果。中国故事要“走出去”,关键在于立足海外受众的文化关注点,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