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指出,《诗经》不单是一部从孔子时代就延绵不断地被传承到现在的中国经典,也是中国历史、文化、文学和歌舞表演交汇发展的一个代名词;《诗经》歌词不单是优美的诗篇,也是中国先人的社会生活、个人感受的历史纪事。它保留了不少先秦歌舞礼仪表演的印记,明确说明《诗经》表演是文字歌舞三位一体的多媒体表演艺术。文章通过原真表演的概念及其中国实践、诗乐表演的文献资料及其宏观微观解读、诗经歌曲表演的历史和表演方
摘要:文章指出,雅俗、古今、中西三对对立而统一的范畴,为区分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历史中艺术趣味与格调中几个分立的范畴。这三对范畴中,特别是20世纪及以前的时代,雅俗、古今问题的存在与变化,表现为下意识地反映古代文化现象的内置规律,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独有的精神实质与价值判断,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音乐的雅俗;古今;中西关系;自主性;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J609.2
摘要:文章试图探究1920年代后期至1930年代前期的“诗/歌”关系。在此,所谓“诗”,专指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白话诗”,不包括中国古典诗。诗,可阅读,可朗诵,可曼吟,其中最具音乐性的,就是以诗作歌而唱了。作者称之“诗/歌偕配”,或简写为“诗歌偕配”,“诗中有歌、歌中有诗”则是两者水乳交融的理想境地。1920、1930年代新诗风行,有关新诗可否歌唱,应否歌唱,如何歌唱的意见,如百花齐放迸射而出
摘要:以韩国古乐谱中的《步虚子》为研究对象,对传入高丽时代的《步虚子》节奏和旋律做一个复原的尝试。在进行复原之前,先对载有步虚子旋律的九种古乐谱进行梳理,阐明《步虚子》在韩国的传承和变化过程,还通过四种载有《步虚子》歌词的古乐谱考察歌词与拍板的关系,重新整理《步虚子》的节奏。在此基础上,利用《步虚子》的最古乐谱——《大乐后谱》的旋律记录对高丽时代《步虚子》的旋律做复原的尝试。 关键词:词乐;《步
摘要:朝鲜前期的乐律论是以宫廷为中心参考中国乐律论而构建的,朝鲜后期实学家们则以对既存乐律论的考证和批判为主,并以此形成了朝鲜本国的乐律论。李瀷积极受容了北宋房庶乐律论,但他和丁若镛均提出了对候气法的批判,而李圭景则认为根据节气来判断律管的候气法非常实用。丁若镛基于古乐恢复的最终目的对既存的“随月用律”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整合成特有的“三纪六平”的乐律论;李圭景和丁若镛一样否定了京
摘要: 明清鼎革后,朝鲜王朝对华态度从最开始的“慕华鄙夷”转变为后期的“华夷一也”,转变的重要契机为北学思想,即主张向清朝学习的思潮。在音乐方面,朝鲜王朝进行了一系列复兴古乐的活动,其中包括英祖制造笙簧来复兴雅乐,洪大容奏习唐琴来恢复古乐,朴趾源通过笔谈的形式与清文人探讨古乐等。复古思潮在18世纪后期中朝之间的音乐交流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关键词: 北学思想;朝鲜王朝;古琴;笙簧;古乐复兴 中
摘要:以多元构成的音高材料、逻辑严明的乐队写作以及传统藏戏音乐结构的当代言说等三个方面,对川籍藏族作曲家昌英中的民族管弦乐《阿吉娜姆》(藏戏)进行析评,来揭示作曲家志在突破民族管弦乐队的固有写作模式,重新定义藏族音乐多元风格的创作意图,进而基于技术表现和创作表达,对该作融汇传统藏文化之韵味与现代实验音响之美的创作特色及艺术价值做出阐释。 关键词:昌英中;《阿吉娜姆》;民族管弦乐;藏族音乐风格;多
摘要:《三叠》(Three Times)是川籍作曲家郭元的代表作之一。他从琴曲《梅花三弄》获取简练的声音材料,全曲以五度音程为主导线索,结合了跨媒介思维的折叠式屏风画的结构原理,从横向、纵向、纵横向三个方面对音乐语言进行个性化思考与探索,由此构成三个部分,故称“三叠”。作曲家有意避免符号化的简单置入,以音色为核心参数,最终为听众呈现出一首具有深度且独树一帜的音响之诗。 关键词:郭元;《三叠》;《
摘要:近年来,对三星堆遗址的挖掘与研究为世界了解古蜀文明提供了新的契机。正是在这一考古大发现的影响下,作曲家杨晓忠从三星堆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中提炼出“声概念”,并创作了管弦乐作品《金声玉笛·纵目》。该作品选择玉笛、骨笛、琵琶和陶埙等具有古蜀文化隐喻意义音色的乐器为主奏,展现出对原始主义音乐风格的回溯、对古蜀宫廷之乐及青铜器之势的遥想,以及对多元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由此,作曲家将具有巴蜀文化符号和内涵
摘要:本文为麦科勒姆、赫伯特主编的《历史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第一章。在该著中,作者系统地展示了史学新方法的各种方式以及新技术的相关应用,它对于音乐人类学家寻求富有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的音乐传统所开展的工作产生了影响。本文以引论性章节开始,直接审核了各项定义、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接下介绍了该著内的各个章节,展示了这些方法和探索在全球范围中的音乐传统的创新性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这些对
摘要:麦科勒姆、赫伯特主编的著名《历史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第二章,是对于21世纪历史音乐人类学方法论的综合性讨论。作者将历史音乐人类学发展历程中若干重要研究著作及方法论文献进行梳理对比,探讨考古、编史、音乐图像志、口述史等研究方法在历史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强调音乐历史资料的使用及对“扶手椅”方法论的反思,进一步考察与不同史料相关的口述史访谈、资料分析、数据库技术、元数据运用等具体研究策
摘要:本文为麦科勒姆、赫伯特主编的《历史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第四章。本文的主题离散的范式强烈地唤起了身份认同,这超越了民族主义的学术局限,并能够与后现代理论结构巧妙兼容。对人类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来说,离散一直着散发无尽魅力,有助于理解迁徙和离散问题,也为探索人们如何保持多点在场观念提供了出发点。作者通过关注离散理论的两个代表群体——犹太及美籍非裔移民群体——之间的音乐交流,